摘要:利用常規(guī)觀測、地面自動站加密觀測資料、NCEP(0.25°×0.25°)再分析資料以及多普勒雷達資料等,對2016年9月24日發(fā)生在內蒙古東南部一次致災颮線天氣過程進行分析。結果表明:(1)中高層干冷空氣擴散東南下與低層西南急流的輻合急劇加強為強颮線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大尺度環(huán)流背景;(2)對流有效位能(CAPE)在強對流爆發(fā)前有明顯躍升;假相當位溫(θse)中低層分布呈顯著的倒漏斗狀,而且隨高度增高遞減率明顯增大,這種上干下濕的層結有利于雷暴大風和冰雹等強對流天氣產生;(3)地面中尺度露點鋒(干線)和中尺度輻合線長時間維持、耦合并加強成為這次強對流天氣的直接觸發(fā)和維持機制;颮線后部一直維持雷暴高壓,表明有地面大風存在;(4)雷達回波伴有弓形回波特征,低層呈現(xiàn)有界弱回波區(qū)(BWER),中高層有明顯的回波懸垂,50~55dBz強回波區(qū)延伸到7.5km,表明對流風暴內有強烈的上升氣流,有利于短時強降水和大冰雹的形成;(5)弓形回波徑向速度剖面圖上存在中層徑向輻合(MARC).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