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安徽沿江地區(qū)中三疊統(tǒng)角礫巖極其發(fā)育,巖性、形態(tài)、巖石組合類型多樣,但成因尚無定論,多被解釋為膏溶角礫巖。通過對多地若干條剖面調查,發(fā)現用簡單的膏溶角礫巖來解釋這套復雜的礫巖有所不妥。根據巖石特征及組合辨識出5類不同成因機制的角礫巖:濱岸緩坡礫屑巖、膏溶角礫巖、巖溶角礫巖、沖積扇礫巖和構造角礫巖。濱岸緩坡礫屑巖和沖積扇礫巖均發(fā)育于同生期,前者與所處的濱岸緩坡位置密切相關;后者與構造隆升區(qū)的各類巖石受物理和化學風化作用有關,在突發(fā)性事件的誘導下,母巖剝離而形成的沉積物隨雨水坡面流沖刷、搬運作用由山頂和斜坡向山谷快遞移動,快速沉積形成,代表了印支運動早幕活動的加強期,指示了印支運動早幕是以抬升運動為主、褶皺運動為輔。膏溶角礫巖、巖溶角礫巖與印支運動早幕無明顯的關聯(lián)性,可能與印支運動晚幕—燕山運動的構造活動及淡水淋浴作用的結果。前者礫石成分相對單一,發(fā)育于干旱蒸發(fā)的高水位體系域內,可能為原先含膏白云巖、白云巖與石膏互層,后由于構造抬升,石膏層受到淡水的作用溶蝕,造成了巖層空疏—垮塌,在原地堆積形成;后者礫石成分較為復雜,其形成與構造存在著較為密切的關系,前期的構造破碎為后期滲流水和潛流水提供了巖溶作用空間。構造角礫巖應為構造活動的產物,應與印支運動早幕無關,而為北西、北東向張性斷裂破壞的結果,其成因可能與印支運動晚幕或燕山運動有較為密切的關系。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