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關于脆-韌性轉換帶的變形過程與機制,長期以來缺乏明確的認識。郯廬斷裂帶南段出露的新元古界張八嶺群為淺變質火山-沉積巖系。這套巖層的韌性變形與低級變質作用發(fā)生在印支期,當時處于中地殼層次,是認識中地殼脆-韌性轉換帶變形特征與過程的天然對象。詳細的構造研究表明,區(qū)內張八嶺隆起北段出露的張八嶺群呈現(xiàn)為平緩的韌性拆離帶,而大別造山帶東緣則為陡立的左行走滑韌性剪切帶,兩者代表了中地殼不同類型的變形帶,這兩類變形帶在印支期遞進變形中經歷了相似的變形轉換,即早階段透入性韌性變形和晚階段脆-韌性變形。早階段韌性變形中,發(fā)育片內A型褶皺和透入性面理和礦物拉伸線理為特征的糜棱巖;晚階段脆-韌性變形中,發(fā)育膝折、皺紋線理、褶劈理、石英脈、張裂隙、B型剪切褶皺等構造。變形早階段應變軟化促進了韌性變形的發(fā)展,而變形晚階段降溫所導致的應變硬化使得韌性變形無法繼續(xù),從而轉變?yōu)榇?韌性變形。這些研究顯示,中地殼脆-韌性轉換帶在深度不變的遞進變形中是可以發(fā)生韌性向脆-韌性變形的轉變。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