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利用NCEP/NCAR再分析資料和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PIAP3大氣環(huán)流模式,分析了印度洋偶極子對夏季中國南海西南季風水汽輸送的影響。結果表明,印度洋偶極子正位相期間夏季中國南海西南水汽輸送較強,負位相期間則較弱。原因可歸結為以下:正位相期間,MJO(Madden-Julian Oscillation)多活動于熱帶西印度洋,其向東傳播受到阻礙,但經向傳播明顯,通??蓚鞑ブ撩霞永瓰车貐^(qū),同時PIAP3顯示印度洋季風槽位置偏北,且印尼以西過赤道氣流較強,從而使得這一地區(qū)氣旋性環(huán)流得到建立與加強。孟加拉灣地區(qū)對應著較強的對流活動以及深厚積云對流加熱,從而通過對流加熱的二級熱力響應使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位置向北推進,進而使得南海地區(qū)西南季風水汽輸送得到建立與加強。在此期間孟加拉灣、中南半島至南海地區(qū)對流活動較強,而蘇門答臘沿岸對流活動受到抑制,由此增強了Reverse-Hadley環(huán)流,使低層經向風較強,進而增強了南海西南季風的水汽輸送,PIAP3大氣環(huán)流模式證實了Reverse-Hadley環(huán)流的增強。負位相期間,MJO多活動于熱帶東印度洋,在東傳過程中受到Walker環(huán)流配置影響,在140°E赤道附近形成東西向非對稱積云對流加熱熱源,其東側Kelvin波響應加強了東風異常并配合副熱帶高壓南緣東風壓制了中國南海的西南季風水汽輸送。在此期間,MJO在南海地區(qū)的經向傳播較強,但經向傳播常止步于南海地區(qū)15°N附近,雖攜帶大量水汽,但深厚積云對流強烈地消耗水汽使大氣中水汽含量降低,PIAP3大氣環(huán)流模式證實負位相期間深厚積云對流對水汽消耗加大,從而使得負位相期間南海地區(qū)水汽含量與正位相期間大體相近,但由于經向風不足使水汽向北輸送較弱。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
大氣科學雜志, 雙月刊,本刊重視學術導向,堅持科學性、學術性、先進性、創(chuàng)新性,刊載內容涉及的欄目:學術論文、研究簡報、專題評述、會議報道、書刊評介等。于1976年經新聞總署批準的正規(guī)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