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江斷裂帶地處青藏高原東南緣,系川滇菱形地塊與華南地塊的邊界斷裂帶。1833年小江斷裂帶西支曾發(fā)生過云南歷史上最大的嵩明8級特大地震。研究小江斷裂帶晚第四紀地表變形和強震破裂行為對認識斷裂帶乃至川滇地區(qū)未來地震危險性以及青藏高原東南緣構造演化都至關重要。文中通過在小江斷裂帶西支開挖的多個大型探槽取得了一些新的認識:草海子探槽共揭露出6次古地震事件,從老到新依次為事件U、V、W、X、Y和Z,分別發(fā)生于40000—36300BC、35400—24800BC、9500BC—500AD、390—720AD、1120—1620AD和1750AD至今。干海子探槽共揭露出3次古地震事件,從老到新依次為事件GHZ-E1、GHZ-E2和GHZ-E3,分別發(fā)生于3300BC—400AD、770—1120AD和1460AD至今。大墳地探槽古地震事件分別為:事件E1,發(fā)生于22300—19600BC;事件E2,發(fā)生于18820—18400BC;事件E3,發(fā)生于18250BC至今。干海子探槽與草海子探槽同在小江斷裂帶西支上,且兩探槽相距僅約400m,結合歷史地震記錄并使用古地震研究的逐次限定法可限定該段全新世晚期記錄較完整的4次古地震事件發(fā)生時間分別是500—720AD、770—1120AD、1460—1620AD和AD1833,平均復發(fā)間隔約370~440a,這一結果小于前人所得的約900a的平均復發(fā)間隔。因此,應重新評估小江斷裂帶未來的地震危險性。結合前人研究結果發(fā)現,小江斷裂帶西支在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中期很可能以分段破裂為主,而在全新世中晚期以來具有叢集及整個西支斷裂全段破裂的特征。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