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出露在青藏高原北緣的紅柳溝-拉配泉蛇綠混雜巖帶一直以來為深入研究北阿爾金早古生代構造格架及演化提供了寶貴信息。經詳細的野外地質填圖和構造解析,文章針對紅柳溝-拉配泉蛇綠混雜巖帶內的構造樣式、變形特征及形成時限進行研究,將北阿爾金蛇綠混雜巖帶進一步細分為北側混雜單元、中間層序單元和南側混雜單元三個次級構造單元,南、北兩側混雜單元內以發(fā)育一系列復雜褶皺和逆沖斷層為典型構造特征。卷入褶皺變形的最年輕地層巖石為中-晚奧陶世硅質巖,并被(416.8±3.7)Ma未變形的正長斑巖脈所截切;卷入逆沖斷層的混雜巖中輝長巖和斜長花崗巖年齡為479~521Ma和512.1~518.5Ma,隨后也被410.7~418.5Ma未變形的冰溝巖體所侵位。這些基本事實表明,褶皺構造與逆沖斷層均形成于中奧陶世-早泥盆世,推測其成因與北阿爾金洋俯沖作用導致的洋殼強烈縮短變形有關。在南側混雜單元,褶皺構造樣式自北向南逐漸由直立褶皺轉變?yōu)樾蓖狁薨?最后轉變?yōu)榈罐D褶皺,顯示出遞進變形特征。褶皺所對應的應變橢球體也發(fā)生了旋轉,表現(xiàn)出頂端指向北北東向的剪切作用,與混雜單元內逆沖斷層所具有的向北北東方向逆沖、推覆特征相一致,從而推測它們與北阿爾金洋南南西向俯沖消減有密切聯(lián)系。另外,在北側混雜單元內還發(fā)育有同時期向南南東方向逆沖的斷層以及軸面傾向北北東的斜歪褶皺,暗示北阿爾金洋在早古生代可能還發(fā)育有北北東方向的俯沖極性,整個北阿爾金洋俯沖消減模式可能具有雙向性。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