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射電天文強度校準的目的是將接收設備對天文觀測源的響應轉換為天文意義上的流量.在常用的射電天文強度校準方法中,厘米波校準主要使用噪聲注入模式,就是將1個標準噪聲信號在饋源和極化器之后注入到接收機內部進行校準.由于毫米波微波器件的小型化導致噪聲注入模式不易實現(xiàn),加之注入模式可能引入噪聲,因此BTL(Bell Telephone Laboratory)最早提出使用斬波輪技術進行毫米波校準,就是在饋源口面交替放置或者移除常溫黑體進行校準;之后BIMA(Berkeley Illinois Maryland Association Array)又提出使用常溫、熱負載進行校準;ALMA(Atacama Large Millimeter Array)對單、雙負載校準方式的精度進行計算后,認為雙溫度負載校準方式有潛力實現(xiàn)1%的校準精度,并最終設計出機械臂式雙溫度負載校準機構;此后,GBT(Green Bank Telescope)4 mm波段制冷接收機設計出旋轉盤式雙溫度校準機構;OSO(Onsala Space Observatory)最新研制的3 mm波段制冷接收機設計出波束切換式雙溫度校準機構.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臺QTT(Qi Tai Telescope)項目的啟動推動了毫米波接收機研制進程,為提高毫米波強度校準精度,相關的技術預研已經開始.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