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國非裔長期以來受到各種各樣的非人對待,在文學作品中常常被刻畫為變態(tài)的形象,因此,對于那些把他們類型化的文學作品,他們完全有理由運用平等的聲音來加以評價.種族主義、性別主義、年齡主義,無論人們多么優(yōu)雅或多么專一地支持,它們對人性都具有破壞性.然而,倫理批評在重新發(fā)現(xiàn)美國非裔文學傳統(tǒng)起到了關鍵作用.例如,20世紀70年代,倫理批評為重新確立菲莉絲·惠特利對于具有革命性的美國非裔文學傳統(tǒng)的地位作出了貢獻,突顯了表面順從的惠特利如何操縱面具而行抗議之實.在倫理批評的視角下,美國非裔作家在文學樣式、風格、模式上的選擇都可視為倫理抉擇.而將倫理藝術和倫理批評呈現(xiàn)給民眾的最有效方法則是蘭斯頓·休斯在20世紀40年代的激進作品乃至他的所有作品中運用的卻又飽受批評的策略.他的風格表面簡樸,與20世紀占主導地位的現(xiàn)代主義路徑不相兼容,卻能以其倫理力量直達人心,原因就是他的作品易于理解,且深藏人文主義的倫理目標.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
外國語文研究雜志, 雙月刊,本刊重視學術導向,堅持科學性、學術性、先進性、創(chuàng)新性,刊載內容涉及的欄目:學術大講談、文學研究前沿、族裔文學研究、翻譯史研究、典籍翻譯研究(漢詩外譯專欄)等。于2015年經(jīng)新聞總署批準的正規(guī)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