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根本上說國家認同問題是多民族國家內處于次要地位的民族或族裔是否認同國家的問題,即阿爾蒙德所說的“集體忠誠沖突”——“對傳統(tǒng)的準國家單位的忠誠同對國家的忠誠和國家的目標發(fā)生沖突”.一個族群內部的“忠誠”,也會因為歷史與現(xiàn)實的問題而出現(xiàn)裂變.族群的國家認同主要由該族群的精英在構建民族國家過程中的態(tài)度和行為所決定.在近現(xiàn)代時期中國從王朝國家向民族國家轉變過程中,無論是實踐還是理論都在探索過程中.當時的藏族精英如十三世達賴、九世班禪等宗教領袖,諾那、格桑次仁等僧俗人士,面對“民族主義”“地方自治”等理論,面對復雜的國族構成和全新的國家政策,以及外國勢力的粗暴干涉,由于地位與地域之不同,其國家認同的行為與態(tài)度也截然不同.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