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无玛黄色大片|99最新极品蜜臀精品久久|久久精品成人av|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幕人妻日本|99热资源站人妻多P无码|韩日黄色的男女免费大全|av在线尤物精品国产|无码av免费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影院|东京热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久久国产成人a亚洲精品无码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洪澇災害的防治范文

時間:2023-09-21 17:53:50

序論:在您撰寫洪澇災害的防治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洪澇災害的防治

第1篇

 

洪水的形成有幾種不同的原因。強降水、冰雪融化、冰凌堵塞河道可以形成洪水;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可以形成洪水;自然或人為因素導致的河流和湖泊的蓄水能力下降、堤壩潰決也會導致洪水。洪水的形成還與流域的匯水速度和河道的排水速度有關。究其主要原因,都是由于短時間的暴雨或者長時間的持續(xù)性降水導致的。人類活動在一定程度上誘發(fā)了或者加劇了洪災的發(fā)生,例如人類對植被的破壞,導致流域內的水土流失、河床泥沙淤積,圍湖造田導致湖泊蓄水能力下降等。

 

我國大陸從東南沿海到西北內陸,年降水量從1600毫米遞減到不足200毫米,多寡懸殊。東部地區(qū)不僅降水多,而且全年降水量的60%-80%又集中在6-9月份的4個月里,其中最大的降雨,又往往占全年降水的30%-50%。據調查,最大洪峰流量與多年最大洪峰流量平均值之比,在北方達到5-10倍,南方達2-5倍。因此,我國東部地區(qū)往往暴雨洪水集中,它是我國洪水災害的主要因素。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長江、珠江、松花江、嫩江、遼河及淮河等洪水災害此起彼伏,損失嚴重并呈逐步加重趨勢。特別是1998年長江流域和松花江流域發(fā)生的特大洪水引起嚴重的洪水災害,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0億元。

 

洪澇災害防治工作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減少洪澇災害發(fā)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盡可能使已發(fā)生的洪澇災害的損失降到最低。在現代防災體系中利用氣象衛(wèi)星對暴雨、洪水進行監(jiān)測,對防御洪水起到了重大作用。提高暴雨預報的精度和準確率,提前防范,可以有效地減輕洪澇災害的損失。防洪則需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結合進行。

 

第2篇

關鍵詞:遙感 洪澇災害 地理信息系統

我國是自然災害頻繁發(fā)生的國家,也是世界上災害最嚴重、受災歷史最早、成災種類最多的少數國家之一。每年由于自然災害和人為活動誘發(fā)的災害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和五六百億元計的直接經濟損失[1]。在各種各樣的自然災害中,洪澇災害是威脅我國國民經濟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主要災害之一。

洪澇災害的發(fā)生一般具有突發(fā)性特點,要進行洪澇災害的預警預報、救災和安排災后的重建需要對洪澇災害相關信息進行及時、準確、可靠的采集和反饋[2]。而傳統基于人工為主的信息采集手段、過程與水平已經很難滿足防洪抗?jié)车男枰?0世紀60年展起來的遙感技術因其具有觀測范圍大、獲取信息量大、速度快、實時性好、動態(tài)性強等優(yōu)點,在洪澇等自然災害的研究中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遙感技術在自然災害防治中的應用在我國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即20世紀70年代的起步階段,80年代的初步發(fā)展階段,90年代上半葉的快速發(fā)展階段和90年代以后的實際應用階段[3]。經過三四十年的探索應用和實踐,逐漸形成了貫穿災前、災中和災后全過程的遙感應用領域和方法。本文將對遙感技術在洪澇災害中的作用,特別是在我國的研究現狀進行評述,并對存在的問題和未來的發(fā)展進行探討。

1 洪澇災害背景數據庫的建設和更新

洪澇災害背景數據的建立是洪澇災害預警預報、損失評估和救災的基礎。背景數據庫的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自然數據,包括地形圖、氣象條件、大氣環(huán)境、坡度、土壤、地表物質組成、河流網絡和湖泊的分布及其特性;再是社會經濟方面的數據,包括人口分布,產業(yè)布局、經濟發(fā)展狀況等。由于遙感圖像是自然環(huán)境綜合體的信息模型,通過對遙感數據的人工解譯分析或者計算機自動分類,能夠直接得到的主要是自然方面的數據。

洪澇災害背景數據的建設與更新一般在災前進行,強調的是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因此對于遙感數據的空間分辨率和光譜分辨率要求高,而對于時間分辨率的要求相對災中的災情監(jiān)測要低一些。常用的遙感數據包括美國的LANDSAT-TM、法國的SPOT-HRV、中國國土資源衛(wèi)星數據、美國氣象衛(wèi)星NOAA-AVHRR和中國的風云氣象衛(wèi)星,以及目前正在成為遙感熱點的合成孔徑雷達數據和成像光譜儀數據。

NOAA-AVHRR數據的時間分辨率高達6小時,但其空間分辨率較低(星下點為1.1 km),主要應用于大面積的洪澇災害過程監(jiān)測。而在災前背景數據庫的建設過程中主要應用于氣象條件的研究,包括云量的估算[4]、云性質的分析[5]、太陽輻射量的監(jiān)測等。洪水的形成原因主要有降雨洪水,融水性洪水,工程失事型三種。利用NOAA衛(wèi)星數據和地形數據的復合提取積雪信息方法,結合監(jiān)督分類方法在地形復雜地區(qū)也取得理想的分類結果,并利用GIS進行了積雪遙感的高效實用的制圖[6],及根據理論技術和數學模型,在引進溫度、消融量、風速和地貌等修正系數后進行積雪量的估算,已經取得滿意的結果[7]。以氣象衛(wèi)星和多譜勒雷達數據在降雨定量預報和測定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新的進展,已經接近實用化的水平[8]。這些遙感手段可以將傳統的點雨量監(jiān)測轉變?yōu)槊嬗炅勘O(jiān)測,充分反映了降雨量在空間分布上的不均勻性,彌補了雨量監(jiān)測站稀少或者沒有的缺陷,為分布式水文模型提供了輸入參數。

LANDSAT-TM數據由于具有30 m的空間分辨率、7個光譜波段和16天的時間分辨率,適合于進行1∶50000~1∶200000比例尺的洪澇災害背景數據采集和更新。其中對于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蓋的研究尤為普遍,雖然遙感土地利用研究的目的并不針對建立洪水災害背景數據庫。另外,通過TM數據也可進行河流系統和湖泊分布的解譯、甚至進行湖泊和水庫的庫容測定[8]。我國的TM數據最早起于1986年,在此以前,應用較多的是具有??79 m空間分辨率的多波段MSS數據。

SPOT-HRV數據的空間分辨率高達10 m(多波段為20 m),而且具有立體觀測能力,可以應用于更詳細的地面資料的采集和更新。一般對應專題地圖的比例尺可為1∶25000~1∶50000。通過對其立體像對圖像進行立體重建,能夠得到研究區(qū)域的數字地形模型(DTM),在災前的枯水期可用于進行河道、河勢、河中灘島和植被的分布等影響洪水演進的因素進行研究。目前商用遙感數據的空間分辨率越來越高,如美國空間圖像公司(Space Imaging)的IKONOS衛(wèi)星數據和以色列的EROS數據為1 m、俄羅斯的SPIN-2為2 m、印度的BhasKara-2為2.5 m等等[9]。這些高分辨率的遙感數據為采集更加詳細和準確的洪澇災害背景數據提供了可能。

例如,利用高分辨率數據調查蓄滯洪區(qū)的土地利用現狀。另一方面,航空遙感由于分辨率高,靈活性高、不受時間限制的優(yōu)點,也是建設和更新洪澇災害背景數據庫的一個重要途徑。  2 洪澇災害承災體的識別和信息提取

在洪澇災害的發(fā)生過程中,災害承災體的信息提取是進行災害損失動態(tài)評估和安排救災、減災方案的前提。洪澇災害承災體主要是指淹沒區(qū)域內的各種地物及其屬性,例如農田、工礦、居民地、道路以及人口狀況等。承災體的提取以前主要依靠利用專題地圖和現場調查。而專題地圖數據往往不具有較好的現勢性,現場調查的方法費時費工,加之在災中也無法及時進行實地的現場調查。如果洪澇災害背景數據庫中的數據現勢性好、內容齊備的情況下,從災中的遙感數據中得到洪澇災害的淹沒范圍以后,在GIS系統進行多個數據層的空間疊加操作(OVERLAY)即可進行承災體的快速提取。例如在1998年全國洪水肆虐期間,中國科學院利用時間序列的遙感數據快速識別洪水及其動態(tài)信息,完成遙感監(jiān)測圖象、圖形70余幅,災情分析報告和簡報50余份,并快速傳遞到國務院和有關部委,有力地支持了抗洪救災工作[10]。

淹沒范圍一般利用多波段衛(wèi)星數據進行圖像分類,提取水體信息和水體淹沒信息,除了常見的計算機圖像分類方法(如各種監(jiān)督分類和非監(jiān)督分類方法)以外,現已發(fā)展了一些簡單易行的新方法,如遙感波段譜間關系方法[11]和水體判別函數法[12]等。

由于在洪澇災害發(fā)生期間,得到的遙感影像一般會受到云量的影響,因此單純依靠水體的光譜特征還不能進行有效的水體信息的計算機自動提取。根據NOAA衛(wèi)星的可見光波段和熱紅外波段,進行自動判別云,利用周期相近的圖像資料相對變化率來反演替代云區(qū)的灰度值,可以保證淹沒的范圍連續(xù)性和客觀性[4]。

排除云量干擾的另一個途徑是采用雷達數據。雷達圖像由于具有全天候、全天時的特點,對于洪澇災害的監(jiān)測更具有優(yōu)勢。我國利用機載SAR數據進行洪水監(jiān)測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實踐,在實時傳輸中等方面取得了新的進展[8]。利用雷達數據提取洪澇災害淹沒范圍也得到了實際應用[13]。

配合淹沒范圍內的數字地形模型,可以得到洪澇災害淹沒區(qū)域的3維信息。這種方法在江漢平原的洪澇災害監(jiān)測中已經得以應用[14],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在洪澇災害背景數據庫建設不完善的情況下,直接對遙感數據進行分析是識別和提取洪澇受災體空間分布信息的有效途徑。對遙感數據進行目視解譯來提取洪澇災害承災體時,需要專家經驗和較長的時間,雖然不能進行日常性的災中災害承災體的快速識別,但由于識別的精度較高,過去是、現在仍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15]。承災體的識別和提取一般采用遙感圖像分類的做法,其中應用最為普遍的是最大似然法。這種方法具體實施時需要各種承災體的訓練樣本和先驗概率且認為數據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假設。為了克服最大似然法的缺陷,近年來發(fā)展了許多新的承災體提取方法,例如人工神經網絡方法[16,17]、證據推理方法[18]等。其中人工神經網絡方法具有解決線性問題和非線性問題的包容性,不要求數據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統計假設,是一種非參數方法,已被應用于災中承災體的快速識別和提取[19]。人工神經網絡方法以遙感各波段數據作為神經網絡的輸入,應提取災害類型作為神經網絡的輸出,類型個數與輸出層的神經元個數一致,選擇樣本訓練網絡結構以后,使用訓練好的網絡來提取承災體的信息。另外,隨著GIS應用的日漸普遍,GIS空間數據庫存儲的數據也將日漸豐富,從數據庫發(fā)掘知識并應用于提高遙感專題分類精度的方法也逐漸得以應用[20,21]。

災中災害信息的提取對遙感數據的時間分辨率要求很高,目前廣泛采用具有6小時的NOAA-AVHRR數據[22],例如在1998年吉林省西部的洪水監(jiān)測中,通過使用NOAA-AVHRR數據進行了洪水動態(tài)的監(jiān)測,并完成了以農田損失為主的災情評估[23]。此外靈活性高的航空遙感數據也經常應用于受災體的調查中。這樣即可在數小時之內得到洪澇災害的災情狀況,實現對洪澇災害的快速監(jiān)測。

3 洪澇災害相關模型計算

災害現象主要是相對于人類來說的,因此災害的危險程度評價不僅取決于自然災害本身的嚴重程度,而且還取決于受災區(qū)域內人類活動的程度和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在利用遙感和GIS進行災害損失評估中,一方面需要準確了解災害本身的信息和災害承受體的信息,另一方面掌握災害發(fā)生前的背景數據作為對比。當然數據的精度越高,得到的災害評估結果也就越詳細和可靠。洪澇災害具有時效短的特點,因此需要在精度和速度兩個方面進行權衡利弊。遙感數據、往往是具有較高時間分辨率的遙感數據作為一個快速提取災害信息和承災體信息的數據源,結合洪澇災害的背景數據庫,利用洪澇災害本身的專業(yè)模型[24],例如洪澇災害預報模型、洪水演進模型、危險度評價模型、洪水淹沒范圍計算模型、洪澇災害淹沒損失評價模型等等。在GIS系統中進行實時的計算,以期快速得到各種評價結果,為安排災中救災和災后重建工作提供科學的決策支持。遙感數據在于獲取信息的速度快,是這些模型計算的主要驅動數據之一;而GIS為模型計算中其它數據的快速獲取提供了保證,GIS強大的空間分析方法也大大縮短了以往手工信息處理的時間,GIS豐富的數據表達能力有助于以直觀形象的形式表達數據和預測結果。遙感和GIS一體化的洪澇災害災情快速評估系統在我國幾次特大洪水災害中得到了應用,2天內提供災情的初步分析報告,大大提高了對洪澇災害應急反應的技術能力[2]。例如在1998年全國特大洪澇災害監(jiān)測中,建立在遙感、GIS和分析模型基礎之上的洪水速報系統,能夠快速地進行洪水地動態(tài)監(jiān)測、農作物損失地評估、防洪工程的有效性分析、長江洪水蓄洪分洪的必要性分析、防洪減災的決策建議以及災后的重建規(guī)劃等等[10]。

需要指出的是,應用模型是關鍵,要提高遙感洪澇災害模型計算中的精度和可靠性,一方面需要進一步探索洪澇災害中的各種應用模型。另外,從實際應用的角度出發(fā),還需要建立遙感洪澇災害模型計算的技術規(guī)范,繼承已有研究成果,促進不同評價單位之間的協同工作。

4 洪澇災害救災減災應急系統

要了解洪澇災害發(fā)生發(fā)展過程、進行災害損失和災害的預測,并為進一步的救災和減災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必須將遙感技術和GIS結合起來,將遙感作為快速獲取災害背景數據、孕災環(huán)境數據、致災因子和災害承受體信息的一個重要手段,實現效率和效益并重的目的,將信息接收、傳輸、處理和分析全過程壓縮到動態(tài)中,實現對洪澇災害實時、準確的監(jiān)測[2,23,25]。我國對于這方面的建設比較重視,目前已經建成了洪澇災情遙感速報系統[10]并在1998年的洪水中發(fā)揮了顯著作用。針對黃河流域洪澇災害的衛(wèi)星遙感災害監(jiān)測與評估系統也于2000年進入試運行的階段[26]?;贕IS和遙感的災害應急反應系統雖然各個地方的軟硬件環(huán)境有所不同,數據結構設計也會有所差別,但系統的邏輯結構一般都可以用圖1簡要表達[27]。GIS的空間分析工具可以幫助制定出優(yōu)化的減災和救災方案,例如是否啟用分洪區(qū)、分洪區(qū)的選擇、災民疏散的最佳路徑、災后重建的功能分區(qū)等等。

5 結論和討論

遙感技術在洪澇災害的災前預警預報、災中的災情監(jiān)測和損失評估和安排救災、災后減災與重建中都具有很大的應用潛力。遙感尤其和GIS結合后將有助于解決洪澇災害減災的兩個核心問題,即快速而準確地預報致災事件,對災害事件造成災害的地點、范圍和強度的快速評估。預報的改進取決于對災害事件及其機制的更加確切的了解,而災害的監(jiān)測評價基于地球觀測系統的完善,必須使信息的獲取既迅速又準確。只有在上面兩個方面進行不斷地探索并取得有效的成果,才能更好地為防災、救災和減災提供決策支持。目前,以遙感、GIS和全球定位系統(GPS)組合的3S對地觀測系統發(fā)展迅速,正在形成全天候、全方位、多平臺、多高度、多角度、多時相的立體綜合系統[2],而對于洪澇災害本身的成災機理、預測預警模型的研究相對滯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3S技術應用的潛力。  參考文獻:

[1] 施雅風. 地學部“中國自然災害災情分析和減災研討會”開幕詞[A]. 見: 中國科學院地學部 編. 中國自然災害災情分析和減災研討會[C]. 武漢: 湖北科學出版社, 1992. 3-4.

[2] 徐冠華, 田國良, 王超 等. 遙感信息科學的進展和展望[J]. 地理學報, 1996, 51(5): 397-406.

[3] 黃鐵青, 張琦娟. 自然災害遙感監(jiān)測與評估的研究與應用[J]. 遙感技術與應用, 1998, 13(3): 66-70.

[4] 周紅妹, 楊星衛(wèi), 陸賢. NOAA氣象衛(wèi)星云檢測方法研究[J]. 遙感學報, 1995, 10(2): 137-142.

[5] 劉健, 許建民, 方宗義. 利用NOAA衛(wèi)星AVHRR資料分析云的性質[J]. 應用氣象學報, 1998, 9(4): 449-455.

[6] 馬虹, 姜小光. 利用NOAA-AVHRR數據進行積雪監(jiān)測與制圖的方法研究[J]. 干旱區(qū)地理, 1998, 21(3): 73-80.

[7] 王世杰. 利用NOAA/AVHRR影像資料估算積雪量的方法探討[J]. 冰川凍土, 1998, 20(1): 68-73.

[8] 李紀人. 遙感與水問題[J]. 國土資源遙感, 1999, 41: 1-7.

[9] 李志中, 王永江, 徐少瑜. 微小衛(wèi)星對地觀測及其應用前景[J]. 國土資源遙感, 2000, 46: 1-4.

[10] 魏成階, 王世新, 閻守邕 等. 1998年全國洪澇災害遙感監(jiān)測評估的主要成果——基于網格的洪澇災害遙感速報系統的應用[J]. 自然災害學報, 2000, 9(2): 16-25.

[11] 周成虎, 杜云艷, 駱劍承. 基于知識的AVHRR影象的水體自動識別方法與模型研究: 遙感在中國[M]. 北京: 測繪出版社, 1996. 221-232.

[12] 裴志遠, 楊邦杰. 應用NOAA圖像進行大范圍的洪澇災害遙感監(jiān)測的研究[J]. 農業(yè)工程學報, 1999, 15(4): 203-206.

[13] 黃韋艮, 傅斌, 周長寶 等. 星載SAR水下地形和水深遙感的最佳雷達系統參數模擬[J]. 遙感學報, 1999, 4(3): 172-177.

[14] 鄒尚輝. 江漢平原洪澇災害遙感監(jiān)測方法[J].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 1996,30(1): 96-100.

[15] Cihlar J et al. Classification by progressive generalization: A new authomated methodology for remote sensing multichannel data[J]. ??Int.J.Remote Sensing,1998, 19(14): 2685-2704.

[16] 王野橋. 遙感與多源地理數據分類中人工神經網絡模型[J]. 地理科學, 1997, 17(2): 105-112.

[17] Bernard A C, Wilkinson G G,Kanellopoulos I. Training Strategies for Neural Network Soft Classification of ??Remotely Sensed Imagery[J]. INT.J.RS, 1997, 18 (8): 1851-1856.

[18] Winlinson G G, Megier J. Evidential Reasoning in Pixel Image Classification Hierarchy——A Potential Method for Integrating Image Classifiers and Expert System Rules Based on Geographical Context[J]. ??INT J RS??, 1990, 11(10): 1963-1968.

[19] 楊存建, 魏一鳴, 陳德清 等. 基于遙感的洪水災害承災體神經網絡的提取方法探討[J]. 災害學, 1998, 13(4): 1-6.

[20] Li Tianhong, Ma Ainai. A Case Study on Rule-based Multiple Source Data Classification Supported by GI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 14(2): 161-167.

[21] 徐冠華 主編. 三北防護林地區(qū)再生資源遙感的理論及其技術應用[C]. 北京: 中國農業(yè)出版社, 1994. 64-68.

[22] Barton I J et al. Monitoring floods with AVHRR[J]. ??Photogrammetric Engineering and Remote Sensing??, 1989, 30(1): 89-94.

[23] 劉志明, 晏明, 逢格江. 1998年吉林省西部洪水遙感監(jiān)測與災情評估[J]. 自然災害學報, 2001, 10(3): 98-102.

[24] 劉若梅, 蔣景瞳. 地理信息系統在自然災害研究中應用[A]. 見: 何建邦, 田國良, 王勁峰 主編. 重大自然災害遙感監(jiān)測與評估研究進展[C]. 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3, 28-34.

[25] 魏文秋, 張繼群. 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在災害研究中的應用[J]. 災害學, 1995, 10(20): 1-5.

第3篇

 

1.霍亂:

 

一般為無痛性腹瀉,往往伴有嘔吐。每日幾次至幾十次的腹瀉,排出淘米水樣大便,患者四肢冰涼,雙眼凹陷,嚴重脫水,治療不及時可在發(fā)病后幾小時到十幾小時內死亡。

 

2.細菌性痢疾:

 

主要癥狀有發(fā)熱、腹痛、腹瀉、粘液膿血便和里急后重等。起病較急,高熱達40℃以上。

 

3.傷寒、副傷寒:

 

主要癥狀有持續(xù)高熱、相對緩脈、特征性中毒癥狀、脾腫大、玫瑰疹與白細胞減少等為特征,腸出血、腸穿孔為主要并發(fā)癥。

 

4.病毒性腹瀉:

 

主要癥狀為排出黃色水樣便,伴有腹脹、惡心、嘔吐等臨床癥狀。其嘔吐和腹瀉癥狀比霍亂輕,但對嬰幼兒具有較大的危害。

 

5.甲型肝炎:

 

兒童患者常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精神不振、不愛動等表現,部分病人起病時常有發(fā)熱,此時做化驗檢查會發(fā)現血清谷丙轉氨酶異常升高。如為黃疸型肝炎,則同時還伴有小便赤黃、眼鞏膜變黃、全身皮膚變黃等癥狀。如達到重癥程度,還會出現高燒、頻繁嘔吐、重度腹脹、乏力、黃疽加重并伴有嗜睡、煩躁不安、神志不清等癥狀。

 

飲水衛(wèi)生是災后預防控制腸道傳染病的關鍵措施,要做好水源保護,防止水源污染。我們必須要防止“病從口入”,重點是不喝生水喝開水;食物要徹底煮熟,不吃未煮熟的食物;不吃腐爛變質的食物;熟食品要有防蠅設備;接觸排泄物后,應立即洗凈手。病人的排泄物要及時進行消毒處理。教育兒童不要隨地大小便。勸阻災區(qū)群眾在腸道傳染病流行季節(jié)不吃“大席”,不搞聚餐。群眾出現腹瀉癥狀時應及時就診、自覺隔離;并積極配合疫情調查以及消殺工作等。

 

-洪災后需要重點關注-

 

自然疫源性傳染病及其預防小知識

 

1. 流行性出血熱:

 

由病毒引起以鼠類為主要傳染源。起病急、發(fā)冷、高熱,患者常極度疲乏,劇烈頭疼,腰痛,眼眶痛,稱為“三痛”,同時患者有“酒醉貌”。

 

2. 鉤端螺旋體?。?/p>

 

簡稱鉤體病,多發(fā)生于抗洪救災和田間作業(yè)人員中。鼠和豬是北方的主要傳染源。鉤體病主要癥狀和體征有發(fā)熱、頭痛、全身乏力、小腿肌肉觸痛、淺表淋巴結腫大和眼結合膜充血等,嚴重者可造成肝、肺、腦、腎等重要器官受損,并危及生命。

 

預防流行性出血熱和鉤體病的主要措施是滅鼠和做好家畜管理,同時不要接觸不明原因死亡的動物。做好家畜管理主要包括管好家畜傳染源(豬、犬和牛等),不讓糞尿液直接流入水中。提倡圈養(yǎng)豬,搞好豬舍的衛(wèi)生。將家畜用水池塘與人用池塘分開等。此外,不在可疑疫水中游泳、洗衣物等,下水作業(yè)盡量穿長筒膠鞋,保護皮膚不受鉤體侵襲,不喝生水等。

 

3.流行性乙型腦炎:

 

簡稱“乙腦”,是由乙腦病毒引起、主要侵犯中樞神經系統的急性傳染病。傳染源主要是家畜(豬、牛、羊、馬)和家禽(鴨、鵝、雞等)。蚊子為乙腦的主要傳播媒介。臨床上發(fā)病突然,高熱、頭痛、嘔吐、意識障礙,抽搐。

 

預防乙腦等蚊媒傳染病的主要措施是防蚊滅蚊。外出盡量穿長袖長褲,裸露皮膚涂抹驅避劑,室內防蚊滅蚊要充分利用紗窗紗門、蚊帳及居室內噴灑滅蚊藥等。加強人畜隔離手段,改善居住環(huán)境,降低居室周圍的蚊蟲密度,減少被蚊蟲叮咬的機會;排除居住環(huán)境周圍的各種積水(翻盆倒罐),清除雜草,減少其孳生地。

 

4.布魯氏菌?。?/p>

 

簡稱布病,是由布氏菌感染造成的人畜共患傳染病。其臨床特點為長期發(fā)熱、多汗、關節(jié)痛等。主要傳染源為羊和牛。發(fā)病前病人往往與牛、羊或其制品有密切接觸史。

 

第4篇

【關鍵詞】望謨,暴雨;洪澇、防災減災

1、引言

望謨縣地處云貴高原向廣西丘陵過渡間的斜坡地帶,地勢總的傾斜趨勢是西北高、東南低、山區(qū)丘陵、盆地(壩子)和河谷階段相間分布。東西部巖溶地貌發(fā)育較典型,以石灰?guī)r峰叢山地為主,西南為非巖溶地貌,呈立體狀展布。全縣地層巖性以碎屑巖和碳酸鹽巖分布最廣,其中,碎屑巖占全部巖性的72.4%,縣境各地均有分布。境內溝壑縱橫,群山高聳,山谷相間,河溪交錯的地貌景觀十分分明。

土壤類型有紅壤、紅褐色土、黃壤、黃棕壤,石灰土、水稻土六個土類,其中,紅壤分布面積較大,主要分布在縣境東北部以外的大部地區(qū),是該縣的主要土壤類型。全縣土壤侵蝕面積占43.8%,喀斯特面積占49.1%,石漠化面積占6.5%。生態(tài)環(huán)境質量綜合評價為良。筆者認為,提到地質結構并非無關。便于閱者參考并有興趣者分析,為何該縣近幾年來洪災如此頻繁發(fā)生。主要原因何在?共同探討,尋找減災良策。

2、望謨縣暴雨洪澇災害的基本特征

2.1.1災害損失特征:災害發(fā)生頻繁,經濟損失大,往往伴有人員傷亡。據資料統計,在1959―2011年這近53年間,該縣共發(fā)生洪澇災害240次,造成直接經濟損失76246.3萬元。因暴雨洪澇及其誘發(fā)的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共造成死亡202人,失蹤43人。

2.1.2時空分布特征,該縣暴雨洪澇災害多發(fā)生于每年的5―8月。尤其以6月發(fā)生最多,占總次數的34.3%,7月次之,總次數的21.2%。暴雨洪澇災害發(fā)生的范圍廣,縣內西北部的打尖一帶東北部的樂旺鎮(zhèn),中部的復興鎮(zhèn)、新屯鎮(zhèn)和北部的打易鎮(zhèn)等,是洪澇災害多發(fā)區(qū),其次是西南部的油邁鄉(xiāng)(平卜)。

2.1.3時代特征,從災害發(fā)生時代特征來看,2000年以后暴雨洪澇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人員傷亡等情況遠比1959年-1980年的要重。尤其是近幾年來,特別是自2006年“6. 12”至2011年的“6.06”特大山洪災害,六年出現五次暴雨山洪災害。因暴雨洪澇災害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及人員傷亡,沿河兩岸談水色變,一旦有雷雨交加,就是一個不眠之夜。

3、望謨縣暴雨洪澇災害的防御

3.1建立有效的防御洪澇災害的聯動機制

3.1.1加強開展防治洪澇災害的宣傳教育力度

由于山洪和地質災害突發(fā)性強,成災快,特別是鄉(xiāng)村人員居住分散,交通和通訊不暢,因此,人們的自我防災意識非常重要。從近33年來造成人員傷亡的洪澇災害個例來看,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們缺乏應有的防災意識和必要的防災知識。因此相關部門要利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重點宣傳山洪災害的突發(fā)性、破壞性、毀滅性,普及防治洪澇災害的基本常識,不斷提高人們主動防范,依法防災的自覺性,增強人們的自救意識和自救能力,尤其要加大對少數民族群眾和災害隱患地區(qū)的宣傳力度。

3.1.2,制定防御和治理洪澇災害的規(guī)劃:縣政府要根據實際情況,組織國土、水利、防汛、環(huán)保、交通、氣象、農業(yè)、林業(yè)、水文、通訊、電力等相關工作部門,制定洪澇災害防御和治理的工作規(guī)劃,明確近期目標和長遠目標,積極聯合開展山洪災害監(jiān)測,預測預報系統建設。通訊預警系統建設,制定山洪災害防御預案和躲災避災方案,積極探索避災躲災的有效途徑。

3.1.3建立健全防御洪澇災害的責任體系??h政府及相關部門,要建立健全部門防災責任制和基層防災責任制。山洪災害從形成到發(fā)展,其預見期極短,而且極有可能因交通或通訊設施遭到破壞而與外界失去聯系,因此,防災避災工作不適用常規(guī)指揮方式,而必須由最基層一級直接按照預案實施組織指揮。最關鍵的是在縣及鄉(xiāng)鎮(zhèn)、村組一級應建立嚴密及嚴明的防汛責任制,如建立鄉(xiāng)、鎮(zhèn)干部包村、村組干部包組、黨員包戶的責任制。

3.1.4加強洪澇災害跨區(qū)域的聯防工作:縣政府要高度重視洪澇災害的聯防工作,加強與上下游縣如上游的紫云縣鄉(xiāng)鎮(zhèn)的聯系,建立有效的地質、氣象、水文等信息互通機制,在山洪防御工作中形成合力。

3.2加快實施防治洪澇災害的工程建設

(1)加強生態(tài)環(huán)境治理,鞏固和加強退耕還林退耕還草,做好水土保持,努力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2)繼續(xù)加大資金投入,加快水利工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河道治理工程,病險水庫除險工程等建設步伐。(3)對受山洪和地質災害威脅的群眾,要抓緊實“移民搬遷工程”。

3.3積極開展洪澇災害的監(jiān)測,預警預報能力。

3.3.1做好山洪地質災害易發(fā)區(qū)日常監(jiān)測。

相關部門要加強對山洪和地質災害易發(fā)區(qū)隱患的排查工作(特別是每年的5-8月),做好地質情況的監(jiān)測,加強日常巡查。

3.3.3加快落實,實施《望謨縣山洪災害防治縣級非工程措施建設實施方案》:該《方案》是縣水利局委托(受權)貴州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編制的一套相對較為完善的防御山洪災害的系統工程。該《方案》的第6部分即:新建水雨情自動監(jiān)測站點情況:“望謨縣已建成自動監(jiān)測站點共計46個,結合2011年洪災為彌補站網點設的不足,考慮到望謨縣山洪存在區(qū)域小、發(fā)生快,推進時間短,小流域降雨,暴雨集中,區(qū)域發(fā)生等特點,結合危險區(qū)域控制等原則,本次新建自動雨量站13個,自動衛(wèi)星雨量站5個,自動衛(wèi)星水位雨量站1個。即加上原有46個監(jiān)測站點共計65個監(jiān)測站點。

參考文獻

[1]《貴州氣象》2010年第4期,石昌軍:黔南暴雨洪澇災害情勢及防御

[2]《望謨縣山洪災害防治縣級非工程措施建設實施方案》貴州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2011年8月

[3] 《貴州省自然災害年表》貴州省民政廳編1992年5月

第5篇

首先我謹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向出席分會的各位來賓、專家和朋友們表示熱烈的歡迎!向長期以來關心和支持中國防洪減災事業(yè)的各方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

防治洪澇災害,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是世界各國政府和國際社會共同面臨的緊迫任務,尤其對發(fā)展中國家,更是一個戰(zhàn)略問題。下面,我談三個問題:

一、防治洪澇災害是中國需要長期應對的嚴峻挑戰(zhàn)

洪澇災害是中國最為嚴重的自然災害。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和氣候條件,中國的洪澇災害具有三個特點:一是發(fā)生頻率高。平均每兩年發(fā)生一次較大洪水。二是受災范圍廣。中國三分之二以上的國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三是一旦受災,損失嚴重。在長江、黃河等七大江河中下游,是中國經濟最發(fā)達地區(qū),約有全國二分之一的人口受到洪水的威脅。

防治洪澇災害歷來得到中國政府和人民的高度重視。經過長期的不懈努力,中國已初步建立起綜合防洪減災體系。目前,全國重要江河具備了防御上世紀50年代以來最大洪水的能力,一般中小河流具備了防御5~10年一遇洪水的能力。能夠有效應對較為嚴重的洪澇災害。

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社會的發(fā)展,中國的防洪形勢發(fā)生了新的變化,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一是人與水爭地矛盾日益突出,江河行洪能力與湖泊調蓄能力萎縮,大洪水缺乏出路。二是洪澇災害高風險區(qū)域與人口高密度區(qū)域、經濟財富集中區(qū)域相互重合,洪水風險大。三是洪澇災害與干旱缺水、水污染、水土流失等問題相互交織、相互轉化,使得防洪問題變得更為復雜,傳統的防洪模式受到挑戰(zhàn)。

二、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科學實施洪水管理

中國防治洪澇災害的經驗教訓反復證明:人類對水的約束越大,洪水對人類的破壞越強。洪水是客觀存在,洪澇災害不可避免。在江河中下游洪澇災害高風險區(qū),中國已經形成的密集人口、發(fā)達生產力不可能作很大調整。隨著人口增加,人水爭地的矛盾還會更加尖銳。而洪澇災害具有自然和社會的雙重屬性。協調人類生存發(fā)展與洪水出路的矛盾,減少洪澇災害損失,必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按照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要求,中國政府對防洪減災工作正在進行戰(zhàn)略性的調整,核心是按照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科學實施洪水管理。

主要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1、建設綜合防洪體系,使防洪能力與經濟社會發(fā)展要求相適應。堤防、水庫、蓄滯洪區(qū)等工程體系是防洪的基礎。目前,中國大江大河干流防洪工程體系基本建立,但多數重要支流和中小河流尚未得到有效治理,蓄滯洪區(qū)建設滯后,需要進一步加強防洪工程建設。同時,必須進一步加強預報、監(jiān)測、指揮調度等非工程措施建設,配合工程措施,提高綜合防洪能力。

2、規(guī)范人類自身活動,使經濟社會發(fā)展模式與有效規(guī)避洪澇災害的要求相適應。洪澇災害表面上是洪水對人造成的傷害,本質上是人水關系不協調。因此,要從以往單純注重防御洪水,轉變?yōu)榧裙芎盟止芎萌耍?guī)范人類活動。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發(fā)展中,要調整工農業(yè)生產布局,防止侵占行洪通道,盡量保護河湖水系、灘涂濕地。對水土資源過度開發(fā)利用的地區(qū),要根據防洪需要,實施退耕還林,治理水土流失;退田還湖,增加洪水的蓄泄空間。

3、實施洪水風險管理,使洪水帶來的風險能夠與經濟社會的承受能力相適應。解決人多地少、水土資源需求壓力過大的問題,必須承受適度的風險。中國政府開始將風險管理的理念引入防洪工作中,力求通過建立健全洪水風險控制與補償、防洪保險與社會保障救助等制度,借以分擔、承受和化解洪水風險,將洪水風險控制在經濟社會發(fā)展可承受的限度以內。

4、科學利用洪水資源,使洪水的資源化能夠與中國短缺的水資源形勢相適應。中國水資源的70%是洪水資源,洪水資源的利用對于解決我國水資源的緊缺問題至關重要。我們正在積極探索既保防洪安全,又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洪水資源的方法和途徑。

5、優(yōu)化防洪措施,使防治洪澇災害與保護江河生態(tài)的要求相適應。洪水在維系流域生態(tài)系統平衡中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要科學規(guī)劃江河治理方案,合理建設防洪工程,優(yōu)化洪水調度,有效配置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促進生態(tài)和環(huán)境的改善或修復。要高度重視解決水利工程對生態(tài)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

6、鼓勵公眾廣泛參與,使防洪減災管理模式與洪澇災害的社會化特點相適應。防洪減災需要全社會的廣泛參與,共同承擔防洪責任和風險。要通過加強宣傳,提高公眾防災減災意識和抗災避險能力,鼓勵社會各方面積極參與防洪減災管理。

三、中國防治洪澇災害的近期目標和任務

中國防治洪澇災害的近期目標:在五年之內使得重要江河達到流域規(guī)劃確定的防洪標準,特大城市、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分別能夠防御100年、50~100年和20~50年一遇的洪水,重點海堤防御50年一遇潮水位加8-12級風暴潮。

中國防治洪澇災害的近期任務是盡快建立和完善五大體系:

一是標準適度、功能合理的防洪工程體系。加強堤防、水庫、蓄滯洪區(qū)建設與河道治理,優(yōu)化工程布局與調度運行方式,充分發(fā)揮防洪工程體系的綜合效益。

二是科學規(guī)范的管理體系。在主要江河流域和區(qū)域初步建立洪水管理制度,加強防洪保護區(qū)、蓄滯洪區(qū)以及洪泛區(qū)的管理,提高水文預測預報、防洪調度和決策的能力與水平。

三是有效的社會保障體系。明確和落實政府各部門所承擔的防汛責任和任務,廣泛發(fā)動群眾,堅持軍民聯防,逐步建立社會化投入和保障機制。

四是完善的政策法規(guī)體系。依法協調各方權益,維護整體利益,規(guī)范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各項活動,規(guī)范工程搶險、防洪調度、救災救助、經濟補償等行為。

五是先進的技術支撐體系。大力研究推廣科學、實用、先進的防汛抗洪技術、材料和設備,早日實現洪水管理技術現代化。

女士們,先生們:

第6篇

關鍵詞:非參數檢驗;分布擬合;洪澇判定

中圖分類號:P4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374(2013)20-0016-02

1 概述

自然災害的發(fā)生具有一定的突發(fā)性和隨機性,且有時是難以避免的。進入21世紀,我國洪澇災害頻發(fā),造成損失嚴重。僅2012年洪澇災害致死673人,直接損失2675億元。因此如何應對洪澇災害以減輕財產損失是我們不得輕視的問題。

本文通過處理鄭州多年降雨量數據建立洪澇災害判定模型,得出21世紀以來鄭州洪澇災害發(fā)生的具體情況,通過概率分布來量化鄭州洪澇發(fā)生的頻率、強度、持續(xù)時間和多發(fā)月份等信息,以便為該地區(qū)農業(yè)災害保險定價、農業(yè)生產和洪澇災害防治等方面提供依據。

2 理論與概念

2.1 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中國氣象科學數據共享服務網,截取鄭州站點2000~2012年降雨量日值數據為研究對象。依據氣象學中我國氣象部門采用的爆雨強度標準,大暴雨是指12小時雨量等于和大于70毫米;特大暴雨指是2小時雨量等于和大于140毫米。

2.2 降雨形成洪澇模型

洪澇災害主要是由降雨引起的,當降雨量在一段時間內持續(xù)過大,降水速度大于排水速度就會引起洪澇災害。假設降雨速度為v(t)mm/d,而最大排水速度為V,實時排水速度為v0mm/d。則,該地區(qū)在t-t0時間段

內雨水累積量為:

(1)

顯然當日降雨量較小時,降雨可以及時地通過土壤滲透以及河流排水排出,即v(t)-v0=0時不存在積水情況,更不會存在洪澇災害的隱患。但當日降雨量非常大或者持續(xù)高強度降水時亦即v(t)非常大或者持續(xù)較大時,就會發(fā)生洪澇災害。

在t-t0這段時期內,可以把從下雨整個連續(xù)多水期分為潛伏、蓄水和排水三階段。在潛伏階段(t0~t1),v(t)=v0,不會形成積水;到了蓄水階段(t1~t2),v(t)>v0,會開始形成積水,且積水的多

少與Δt=(t1~t2)的大小直接呈正相關,積水大于一定值時判定為洪澇,此階段持續(xù)時期越長則發(fā)生洪澇災害越嚴重;進入排水階段后降水速度減少至C以下(t2~t3),v0=C,此時期長短則與前期的積水量正相關,直到t3時刻排水結束,積水V=0。

則(1)式可以展開為:

(2)

從(2)式可看出t2時刻V(t)達到最大為:

(3)

于是可以參照此時的積水量Vm來判斷洪澇發(fā)生的時間和強度。假設觀測區(qū)排水速度恒為100mm/d,即與大暴雨的速度相當。當積水超過50mm時判定為洪澇,洪澇強度與積水深度有關。求得12年來洪澇災害發(fā)生的結果,見表1。

2.3 分布檢驗方法

在總體分布情況不明或有些分組數據一端或兩端為不確定數值時,用非參數檢驗。本文選用K-S檢驗、A-D檢驗和卡方檢驗三種常見的非參檢驗方法。三種檢驗的值都是越小,實際分布越接近理論分布。

3 關于鄭州洪澇災害的描述

一般大暴雨及洪澇災害發(fā)生的時間、每次發(fā)生的強度、發(fā)生頻率等遵循某種特殊分布。我們試圖以某種分布函數來描述這種規(guī)律,并通過非參數檢驗來判斷擬合優(yōu)度。

3.1 洪澇發(fā)生頻率描述

通過每年災害發(fā)生次數的時序圖,可知鄭州歷年災害數之間的影響不大。根據鄭州2000~2012年洪澇發(fā)生次數的原始數據,可知鄭州洪澇發(fā)生次數的樣本原點矩8.923,大暴雨發(fā)生次數的樣本原點矩18.615。分別運用參數λ=8.92和λ=18.6的泊松分布對洪澇及大暴雨發(fā)生的次數進行非參數檢驗。

洪澇和大暴雨的K-S檢驗值分別為0.179和0.142,均小于置信水平95%時的臨界值0.36,通過檢驗;二者A-D檢驗值分別為0.51和0.31,小于置信水平95%時的臨界值2.5。因此可認為鄭州洪澇災害及大暴雨發(fā)生的次數都服從泊松分布。大暴雨年發(fā)生次數X~π(18.6)。洪澇災害年發(fā)生次數Y~π(8.9)。

3.2 暴雨發(fā)生月份描述

通過觀察大暴雨發(fā)生的月份可發(fā)現大暴雨發(fā)生時間集中在夏季,用常見的有界分布對其經驗分布進行擬合都不理想,其中Gen.Extreme Value擬合度最優(yōu),K-S檢驗值0.125,A-D檢驗值7.74,仍拒絕原假設。故只能通過頻數分析來描述大暴雨平均發(fā)生次數與月份的關系,詳見表2。

4 結論與展望

本文通過建立模型處理易得的降雨量數據,得出鄭州13年間洪澇災害發(fā)生的時間和強度等信息。洪澇災害的發(fā)生次數服從泊松分布,并長期持續(xù)以大約每年9次的速度發(fā)生洪澇災害,7、8、9三個月份是大暴雨頻發(fā)月份。因此每年這三個月要特別注意洪澇災害的防治。

本文對鄭州洪澇災害進行了初步探索,其中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洪澇災害的發(fā)生時間與強度可能會有某種聯系,但本文只分別檢驗各自的統計規(guī)律,而這兩者很有可能服從某種聯合分布;本文只針對洪澇災害進行研究,其他自然災害的概率描述也會對農業(yè)防災和保險賠付領域有深刻的價值,所以針對不足有待進一步分析和推廣。

參考文獻

[1] 周俊華,史培軍,方偉華,等.1736-1998年中國洪澇災害持續(xù)時間分析[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37(3):409-414.

[2] 張俊香,黃崇福,喬森,等.自然災害概率風險區(qū)劃與軟風險區(qū)劃的比較[A].中國災害防御協會風險分析專業(yè)委員會第二屆年會應用基礎與工程科學學報

[C].2006:1-5.

第7篇

[關鍵詞]氣候變化、農業(yè)氣象災害、病蟲害、影響

中圖分類號:S42;S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7)10-0158-01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fā)展,環(huán)境的污染問題日益嚴重,氣候變化也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全球性的氣候變暖是當今氣候變化的主要特征之一。隨著“暖冬”問題越來越嚴重,中國的農業(yè)氣象災害與病蟲害都出現了新的發(fā)展趨勢。所以對氣候變化的研究已經刻不容緩。

1.氣候變化的概述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氣候平均狀態(tài)的變化就是所謂的氣候變化。其主要表現在離差和氣候平均狀態(tài)兩個方面。如果這兩個方面其中之一或者是同時在統計意義上發(fā)生了比較顯著的變化,這就說明氣候發(fā)生了變化。多層次、多方位、多尺度是氣候變化影響的顯著特點。當然,氣候變化產生的也不一定都是不好的影響,比如說氣候變化提高了我國有些地區(qū)的農業(yè)生產。但是我們并不能因此以偏概全。如果就對整個中國而言,那么氣候變化給我國的農業(yè)生產帶來的主流影響就是負面的。隨著全球環(huán)境的不斷變暖,我國南方的春季開始出現霜凍、冰凍等自然災害,這樣就會導致農作物的抗寒性不斷減弱,發(fā)育期也較之前提早了。在南方出現高溫干旱、洪澇災害嚴重的同時,北方的干旱面積也在不斷地擴大,從而使得農業(yè)生產過程中的不穩(wěn)定因素逐漸增加。農業(yè)氣象災害被看做是我國糧食發(fā)生大幅度減產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其中旱災是影響我國農業(yè)生產最大的氣象災害,接下來依次是洪澇、大風冰雹等氣象災害。除了這些我們知道的氣象災害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病蟲害。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農作物的施肥措施以及作物品種和地理環(huán)境的變化可以說是微乎其微,不易被人發(fā)現,所以氣候條件就成了影響農業(yè)病蟲害波動變化的主要影響因素。氣候變化和農業(yè)病蟲害的產生及普遍流行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甚至于有可能引發(fā)新的農業(yè)病蟲害,對我國的農業(yè)生產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因此,對氣候變化進行研究從而得出其對我國農業(yè)氣象災害及病蟲害的影響,這樣就會對以后的發(fā)展具有非常大的指導意義[1]。

2.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yè)氣象災害產生的影響

2.1 對洪澇災害產生的影響

我國的洪澇災害根據季節(jié)劃分可以分為春季洪澇災害、初夏洪澇災害、夏季洪澇災害和秋季洪澇災害。從洪澇災害的劃分我們可以看出洪澇災害在一年之內的任何時刻都有可能發(fā)生,不會受季節(jié)限制。在四種洪澇災害中,夏澇產生的危害最危險并且發(fā)生幾率也很高。就我國而言,洪澇災害主要發(fā)生在東南地區(qū),在黃河、淮河及長江流域最為集中。臺風、暴雨等洪澇災害是由全球氣候變暖,海水的逐漸溫度提高所造成的。在我國淮河、長江及太湖等大型河流、湖泊區(qū)域,洪澇災害不斷發(fā)生,使我國的農業(yè)生產受到嚴重損失。根據2000年至2015年的數據分析,得知洪澇成災率逐年不斷上升,與此同時極端氣候時間的發(fā)生概率也在呈上升趨勢。

2.2 對旱災產生的影響

自二十一世紀以來,在我國的經濟不斷發(fā)展的同時全球氣候變暖問題也日益加劇。在某些干旱地區(qū),土地大面積的干旱問題時有發(fā)生,這樣就會使土壤里面的十分不斷加劇蒸發(fā),以致土壤內的水分逐漸匱缺,從而使得受災面積日益增加。眾所周知,長江以北區(qū)域是我國的干旱集中地,而我國的農業(yè)生產區(qū)也主要集中在我國北方。在我國華東北、華北地區(qū)干旱情況越來越嚴重,干旱的范圍也越來越大;而相對來說我國華中北、東北地區(qū)干旱面積的增加速度就比較小,西北東部干旱面積的變化更是不明顯。而我國降水變化趨勢和我國的干旱情況基本一致。近幾年來,我國華東北、華北地區(qū)的降雨天數逐漸減少,降雨間隔加大,長期不降雨的次數不斷增加,降水量也是逐年下降,這就導致了這些地區(qū)的干旱情況更加嚴重。

2.3 對大風冰雹災害產生的影響

除了洪澇災害、旱災對我國的農業(yè)生產產生影響之外,大風冰雹便是我國的第三大農業(yè)災害?,F如今,全球氣候變暖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大風冰雹災害也隨之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大風冰雹災害的主要特點就是發(fā)生頻率高、涉及范圍廣。這樣就會使得災情在局部地區(qū)比較嚴重,同時累積損失也就會非常嚴重。大風冰雹災害所造成的損失在農業(yè)自然災害中占據十分之一左右。

3.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yè)病蟲害產生的影響

3.1 氣候變暖對農業(yè)病蟲害的影響

現如今,全球氣候變暖越來越樂兀這就導致了農業(yè)害蟲的發(fā)育提前,繁殖數量也就增加了。據統計,全球氣候變暖會使害蟲增加一至三代。隨著農業(yè)害蟲的不斷增加,其對農作物危害的時間就會增長,與此同時也就會使農業(yè)生產的經濟損失嚴重,不利于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進行。全球氣候變暖的日益加劇使得我國有些地區(qū)的“暖冬”問題也越來越嚴重。大家都知道害蟲繁殖需要溫暖的環(huán)境,這樣一來隨著冬季溫度的不斷升高,對害蟲的繁殖就變得更加有利。害蟲的繁殖數量增加,則它的死亡率就會逐漸下降,那么總體來說害蟲的數量始終處于增加的狀態(tài)。另外,氣候變化也會使新的農業(yè)病蟲害產生,以至于對農業(yè)的生產造成更加嚴重的損失[2]。

3.2 不同地區(qū)的氣候變化對農業(yè)病蟲害的影響

對農業(yè)病蟲害產生的影響也和不同地區(qū)的氣候變化有密切的聯系。比如說,我國西南地區(qū)及長江流域是我國水稻的主要生產區(qū)域,但是由于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暖干化的趨勢更加嚴重,病蟲害也變的越來越嚴重。由于氣候變暖的原因,我國西北地區(qū)的降水量逐漸增加,暖濕化的跡象頻頻出現[3]。我國重要的糧食產地之一東北地區(qū)地處最北方,緯度比較高,冬季的氣溫也比較低。而由于受到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冬季的溫度逐漸升高,使得病蟲害的分布范圍逐漸擴大。而另外一個我國重要糧食產地華北地區(qū),由于氣候變暖越來越嚴重使得華北地區(qū)的降水量逐年減少,溫度的升高為病蟲害的繁衍提供了便利條件。

總結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全球性氣候變暖的問題也越來越嚴重,這樣也就會對中國農業(yè)氣象災害和病蟲害的影響越來越嚴重,使得我國的農業(yè)生產受到了嚴重的影響,損害了我國的根本利益。本文主要對氣候變化對我國農業(yè)氣象災害與病蟲害產生的影響進行了分析,或許認識并不充足,但仍希望可以對以后我國的農業(yè)安全生產能夠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 顧娟.淺談氣候變化對我國農業(yè)氣象災害及病蟲害的影響[J].農業(yè)科技與信息,2016,(28):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