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8 15:44:44
序論:在您撰寫思想政治哲學與文化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關鍵詞:蘇珊·朗格;藝術哲學;卡西爾;文化整體觀;美學思想;理論淵源
中圖分類號:J01 文獻標識碼:A
德國哲學家鮑姆加通將美學和邏輯學相區(qū)分,康德的《判斷力批判》已標志著美學自身的合法性,克羅齊最終完成了美學合法性的確立。在克羅齊之后,卡西爾對語言、神話(宗教)、藝術、科學等各種文化形式的本體論研究,提出美和藝術是文化的一種表現(xiàn)性符號形式的觀點,完成了藝術符號自律性的闡釋,最終確定了各種文化形式的合法性基礎??ㄎ鳡枌⑷祟愇幕暈槎鄻咏y(tǒng)一的哲學理念,直接影響著蘇珊·朗格整體觀下符號論美學理論的構建。
一、符號整體觀
蘇珊·朗格整體論美學思想資源極其豐富,但對其產生深刻廣泛影響的莫過于卡西爾的文化哲學整體觀。朗格曾誠懇而謙卑地說過:“是卡西爾——雖然他本人從不認為自己是美學家——在其廣博的沒有偏見的對符號形式的研究中,開鑿出這座建筑的拱心石;至于我,則將要把這塊拱心石放在適當?shù)奈恢蒙?,以連接并支撐我們迄今所曾建造的工程?!盵1](P.477)這里的“拱心石”是人們所熟知的,即卡西爾的符號論。但一直被人們所忽略的問題是,這“適當?shù)奈恢谩痹诶矢袼囆g哲學理論構建中到底是處于一個什么樣的位置?其實這“適當?shù)奈恢谩本褪抢矢駨乃睦蠋熆ㄎ鳡柲莾罕羞^來的文化哲學理念——現(xiàn)代科學整體觀。朗格如同卡西爾一樣,將現(xiàn)代科學整體觀作為自己理論構建的哲學基石,而卡西爾的符號論只是朗格美學理論展開的關鍵詞。作為新康德主義者,卡西爾遵循康德的“批判哲學”路徑,繼承并發(fā)展了康德的圖式論思想,構建了在20世紀產生重大影響的符號文化哲學體系?!皥D式”是康德哲學體系中的重要概念,它是起溝通聯(lián)結作用的一種認知的形式結構。它是一種“把知性概念在其運用中限制于其上的感性的這種形式的和純粹的條件”[2](P.140),正因“圖式”這一感性條件,純粹知性概念才得以運用。但在現(xiàn)代科學整體觀的影響下,卡西爾已經不滿足康德的“圖式”思想,認為康德的“圖式”缺乏一種伸展性,只是囿于自然科學的狹義范圍。卡西爾試圖將康德的“圖式”擴展為能說明人類諸種文化的“符號形式”。卡西爾認為,人類文化所創(chuàng)造的一切符號形式,無論是神話(宗教)的、藝術的還是歷史的,都和自然科學所描述的世界圖景同樣是真實的,并非實證的才是科學的??ㄎ鳡栆苑柕莫毺匾暯菫槠瘘c,切入人類文化的各個扇面,通過對各類人類文化基本特征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人是符號的動物”的著名論斷。那么,“符號”在卡西爾的理論中又作何解釋呢?卡西爾告訴我們:“所有在某種形式上或在其他方面能為知覺所揭示出意義的一切現(xiàn)象都是符號,尤其是當知覺作為對某些事物的描繪或作為意義的體現(xiàn)、并對意義作出揭示之時,更是如此?!盵3](P.109)這樣,符號不僅能像康德的圖式那樣在科學認知中起中介作用,構想自然界的景觀,而且也能在人類文化諸形式中顯現(xiàn)出人應有的世界。神話(宗教)、藝術、歷史與科學等都是人類文化打開的不同扇面,各自體現(xiàn)了文化本原性的賦形力量。由此我們可知,人的本質力量是通過符號活動得以對象化的,文化的符號形式展示了人自身不斷發(fā)展與完善的歷史過程??ㄎ鳡枌Ψ栒摰难芯糠椒ūM管是分析的,但他的人類文化觀則是以整體論統(tǒng)攝的??ㄎ鳡栒J為,雖然人類文化形式的符號極其豐富而且多變,但只要我們堅守整體觀就能對諸文化形式進行整體的把握。因為“一種‘人的哲學’一定是這樣一種哲學:它能使我們洞見這些人類活動各自的基本結構,同時又能使我們把這些活動理解為一個有機整體?!盵4](P.107)在此,卡西爾運用現(xiàn)代科學整體觀,把具有抽象化的圖式與功能在于象征某種意義的符號統(tǒng)一了起來,把康德哲學中只有在科學范圍內才具有的“真實性”擴大到了人類全部文化領域,以獨特的符號形式作為文化哲學的邏輯起點,闡釋了人類文化的豐富性和獨特性??ㄎ鳡栐噲D用符號整體統(tǒng)一諸文化形式的構想,為朗格研究藝術哲學夯實了整體觀的哲學基礎??墒?,朗格并沒有沿著卡西爾的邏輯路線將藝術哲學理論建構于符號的理性方面,而是從符號的原始功能入手進入到符號的感性方面。卡西爾用分析的方法對思維邏輯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將諸文化符號形式分為邏輯符號和非邏輯符號兩大類。朗格通過細致的考察,認為卡西爾關于符號兩分法中的非邏輯符號可以置換為表現(xiàn)性符號。即所有的符號都存在傳達形式的問題,作為藝術的傳達形式不宜使用“非邏輯符號”這一概念,因為它過于寬泛,沒有揭示出藝術獨特的本質特征。符號應分為推理性符號和表現(xiàn)性符號,唯有如此,我們方能在整體論語境下給藝術一個自足的空間。推理性符號將我們導向“外部的客觀現(xiàn)實”的描述,幫助人類探索外部世界發(fā)展的模式;而作為表現(xiàn)性符號則將我們導向“內部的主觀現(xiàn)實”,使我們內在的主觀情感顯現(xiàn)為感性的世界,體驗情感發(fā)生的全過程,本真地把握生命的生成運動。朗格在其藝術哲學的研究過程中,自覺地將科學與人文兩大文化形式進行整體性觀照。朗格的看法是,藝術雖然不像自然科學那樣以抽象思維方式為主,但它在根本性上與自然科學達成一致。兩者因文化的歷史發(fā)展曾作暫時的揖別,但最終它們將會在人類文化發(fā)展的某一個契合點上再次攜手共進。藝術家相對的原則是藝術這個有機的整體,如同科學理論構建中整體性訴求一樣。在藝術作品中,人的生命力彰顯應注意以下兩個方面:一是藝術的形式是作為一個整體性符號顯現(xiàn)在人們面前的,其中每一個符號都不能脫離整體而存在:二是藝術的各符號之間保持自足的契合,不能假借“創(chuàng)造”之名,隨意地割裂。否則,生命形式只能是一種碎片化的人為拼湊。因為藝術遵循的是符號構形,借助直覺思維“言說”著推理性符號不能言說的東西。藝術的符號形式之所以能夠傳達出我們的情感世界,正是這一符號形式與我們的情感世界有著邏輯類似性的緣故?!八囆g形式與我們的感覺、理智和情感生活所具有的動態(tài)形式是同構的形式?!灾劣谠谌藗兛磥?,符號與符號表現(xiàn)的意義似乎就是同一種東西?!盵5](P.24)藝術就是通過感性賦形將我們情感世界顯現(xiàn)出來的一種文化形式,這種形式不僅是一種邏輯的形式,更是一種生命的形式。朗格進一步指出,不管是推理性符號還是表現(xiàn)性符號,都存在著非理性的直覺。直覺是新的思想產生和釋放的過程,是一種比思想更深刻的思想。直覺思維在人類思維活動中占據(jù)著本源性地位,直覺思維滲透在人類的一切符號活動和文化形式之中,是一種不須經過推理過程而達到對現(xiàn)實把握的特殊認識,凡是文理相通的人無不具有高度的直覺能力。表現(xiàn)性符號中的直覺不是可供理性思維的概念,而是具體的感性表現(xiàn)形式。在藝術具體的感性表現(xiàn)形式中,藝術所創(chuàng)造的符號無疑是一種虛幻意象。這就意味著藝術的虛幻意象是一種具體的抽象,是思維外在傳達的一種特殊的形式。它如同科學中的直覺一樣,引導藝術家越過邏輯思維的理性制約,而直達創(chuàng)造之物的內在本真。藝術直覺形式不是對各種形式要素的機械組合,而是依照藝術家的最終目的荷載意義。像舞蹈,它的符號形式絕不是實體的人的物理運動與組合,而是虛構出來的表現(xiàn)生命力的一種自由的創(chuàng)造,是人的一種純粹的直覺表現(xiàn)形式,它連接著我們整個的生命運動,讓我們從不可分割的文化整體意象中感知生命的意義。
二、形式整體觀
卡西爾將符號視作其文化哲學的支撐概念,但符號何以認知?在卡西爾看來,我們認知符號的途徑便是形式。如果沒有符號形式的有效傳達,就連自然科學中的物理學定律和關系都是不可思議的。卡西爾在談論藝術時指出,藝術是感性的符號形式創(chuàng)造,這種形式不是別的形式乃是一種生命的形式?!吧问健边@個概念是卡西爾在他的三卷本《符號形式哲學》中首次提出來的,雖然卡西爾在這部著作中對藝術沒有進行具體地闡述,但是有關藝術本質的問題,卡西爾顯然已經有了根本性的哲學把握。當卡西爾文化哲學理論形成體系并發(fā)展成熟時,這一問題便在他晚期的《人論》中得到了具體集中的探討。卡西爾通過康德的《論德國建筑》以佐證自己關于藝術是生命形式創(chuàng)造的觀點:“藝術早在其成為美之前,就已經是構形的了,……人有一種構形的本性,一旦他的生存變得安定之后,這種本性立刻就活躍起來?!盵4](P.21-222)卡西爾主張,包括科學在內的各種文化形式都是人類精神自由創(chuàng)造活動的不同表現(xiàn)形式。這些形式體現(xiàn)了人類精神創(chuàng)造的不同力量、結構和組織原則,共同構造了人的經驗世界。因此,只有通過對各種文化形式的特殊結構和規(guī)則的深入研究,才能揭示人的完整的精神結構。藝術形式并不是牛頓式的機械排列,倒是諸矛盾張力經由作家的整體觀照而獲得的內在和諧。即便我們否定藝術創(chuàng)作的整體和諧預設,但我們在接受藝術文本時仍然會運用整體觀念。把藝術僅僅視作一種自足的語詞存在,顯然是狹隘的、不合適的。我們所要做的是,尋找各獨立存在的外在聯(lián)系與內在關聯(lián),從整體的語境中指稱存在的角色并賦予其語義。當一部作品離開了其存在的整體語境時,它什么也不能被指稱,只是一堆無法顯現(xiàn)意義的孤立符號??ㄎ鳡柕乃囆g形式整體觀直接影響著朗格對現(xiàn)代美學思潮的反思。朗格認為,符號不僅是世界的表征,也是人類能動把握世界的有效方法。人類的經驗材料通過直覺賦予形式,直覺將內容與形式統(tǒng)一起來。雖然貝爾的“有意味的形式”是對藝術本質一次嘗試性的解釋,但其解釋的意義顯得缺乏邏輯的清晰度,且?guī)в猩衩刂髁x的玄惑。朗格在借鑒傳統(tǒng)美學理論時,以綜合發(fā)展的眼光從符號整體論角度對藝術作了新的界定。朗格在其1953年出版的《情感與形式》中明確地指出:“藝術,是人類情感的符號形式的創(chuàng)造?!?[1](P.51)因為“藝術品本質上是一種表現(xiàn)情感的形式,它們所表現(xiàn)的正是人類情感的本質?!盵5](P.7)朗格借用現(xiàn)代物理科學中“場”的理論構想,在藝術研究中創(chuàng)造了一個“藝術場”的概念。物理學中的“場”是指一個限定的域,是一種整體的存在。場中的每個部分的性質都由場的整體性質決定,但場的整體性質并非其各個部分性質簡單相加或算術總和。從藝術哲學角度理解,“藝術場”是指文本與一切文化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朗格認為,近代科學有礙于這種個性的平衡發(fā)展,因為它過于偏重知識的分析和追求公式化的材料。雖然科學的抽象化是必然的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茖W的抽象總有自身的限度,科學理論是看不見的,它需要形象化的外在傳達。即便是所謂的抽象的符號,也需要一種形象化的陳述。藝術如同其它文化形式都是符號的表征,只是各種文化形式的構成方式不同而已。我們要想更好地認識藝術的本質,就不能只是在藝術這個圈子里轉悠。我們不但要走進去,還要能走出來,看看藝術生存的環(huán)境是什么樣。藝術哲學應具備現(xiàn)代科學整體觀,像克羅齊的表現(xiàn)直覺說只是一種單純的心理學表現(xiàn),其實藝術符號的表現(xiàn)除此之外,同時還存在著邏輯的表現(xiàn)。因為藝術并不是情感本身,只有當情感與形式形成一個有機的生命整體,藝術才是我們可以觀賞的特殊符號形式。而這種特殊符號形式的獲得,無疑離不開藝術的抽象原則。當美學不能給藝術存在形式一個合法性的描述,就意味著它喪失了描述和被描述之間的內在邏輯與外在邏輯的一致性。為了讓美學研究具有辨證的有效性,必須將藝術這一文化存在從復雜的文化背景中抽繹出純粹的自足的形式,同時還得將其放回生成的文化語境之中。而以往各種流行的美學理論并不符合描述合法性條件的要求,且他們的研究范圍是狹隘的,研究的方式方法是封閉的。朗格如同她的老師卡西爾一樣有著很好的自然科學基礎,對格式塔心理學是相當諳熟的。朗格從該理論完形概念入手,在其《情感與形式》中為我們進行了極為細致的邏輯梳理。朗格指出,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是一個極為復雜的過程,起初往往是捕捉到一個由整體文化長期蘊育而成的“意念”。藝術家在“意念”指導下逐步對物理世界進行處理和心靈世界的轉化,隨著藝術家的想象力的不斷展開而得以造型,從而將藝術中的符號表現(xiàn)為整體性的藝術符號。藝術家“面對著造成其各種不同功能的影響,它似乎堅持著自己最初的目的,并從自己真正的主干中創(chuàng)造出變型,而不是用別的什么東西簡單地取代它”[1](P.141)。這就像音樂基質具有結構有機統(tǒng)一性似的,無論是音調和諧、節(jié)奏重復,還是旋律進行,樂句起止,作為整體藝術的符號無疑要遵從音樂基質的有機形式。這種藝術符號形式恰似生命原動力的血脈,讓各藝術中的符號彼此關聯(lián)著,共同形成一個承載著生命力推動的合力,使藝術品的表現(xiàn)性形式臻于完形。一個真正具備創(chuàng)造能力的音樂家從不機械地單一地處理音樂符號,而是將每一符號的選擇始終把握在整體音樂的形式構成之中,讓獨立的音樂符號與其它每一音樂符號達成一種畢達哥拉斯式的內在和諧。對于藝術自足來說,藝術是自洽的、封閉的。但對于人類整體文化構成來說,它又是開放著的。因為“具有有機聯(lián)系和生命節(jié)奏的抽象形式只不過是整個情感表現(xiàn)的小小組成部分,而且自始至終都是以潛在的形式存在于這個大的整體之中”[5](P.171)。在這個裂變的時代,藝術企圖以破碎的意象昭示被遮蔽的世界。但它已無力揭去面紗,獲得神諭。它只能放棄終極意義追求,讓意義無限推遲出場。而朗格在卡西爾藝術整體論影響下所建構的符號論美學,讓差異之物走向歷史的前臺,從生活的碎片之中發(fā)現(xiàn)其意義總體性的可能,完成了藝術范式的重大轉換,在有關后現(xiàn)代藝術的一片喧嘩聲中,為我們作出了藝術重構的超越性回答。
三、文化整體觀20世紀后半葉的后現(xiàn)代文化似乎君臨天下,在其碎片化的熱炒聲中忽略了德國哲學卡西爾文化哲學對當下文化運動的特殊貢獻??ㄎ鳡柡偷聡诺湔軐W家一樣,都將目光聚焦于人類精神的自我認識。但與德國古典哲學家不同的是,卡西爾并沒有將理性歸結為人類精神唯一的決定因素。卡西爾認為,人類精神是一個兼容情感、直覺和思維在內的有機整體,理性與非理性都是人性整體構成的必要部分,不能簡單地將它們中的一項化約為另一項的支配物,語言、藝術、宗教、科學等都是人類整體文化演化過程中的不同存在形式。各種文化形式都開啟了一個簇新的地平線,展示了人性發(fā)展歷史的新視面。雖然各種文化形式都有其特殊品性與結構,但從功能方面看,各文化形式是具有內在聯(lián)系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任何理論都是我們對這個世界的預設與構想,同樣,“一個文化哲學是從這樣的假設出發(fā)的:人類文化的世界并不是雜亂紛離的事實之單純集結。它試圖把這些事實理解為一種體系,理解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盵4](P.348)哲學是萬科之母,盡管科學實證主義極力懸置哲學在科學中應有的話語權,但科學發(fā)展史告訴我們,所有偉大的科學家都有深厚的哲學基礎。哲學并不是對單純的事實搜集,從中歸納出邏輯的結果,而是試圖把這些雜亂的事實理解為有著內在邏輯聯(lián)系的整體,于這整體之中對世界進行根本性的追問??ㄎ鳡柕奈幕軐W給自己提出的任務是,“它的出發(fā)點和它的工作前提體現(xiàn)在這種信念上:各種各樣表面上四散開的射線都可以被聚攏來并且引向一個共同的焦點。在這里事實被化為各種形式,而這些形式本身則被假定為具有一種內在的統(tǒng)一性?!盵4](P.348)在卡西爾看來,人類文化是有機體的整體,它處于永恒的創(chuàng)造過程之中。構成我們生活的不只是原初的物質或客觀實體,而是由性質與關系構成的符號“有機體”。世界的實在性在于它的符號構建,符號就是世界,世界就是符號。有機體的根本特征是符號的構建活動,而這一構建過程是有機體各元素之間內在聯(lián)系的整體創(chuàng)生過程。卡西爾在《符號形式哲學》中明確地指出,我們既不能形而上學地描述人的突出特征,也不能靠物理科學揭示人的本性。要想真實地界定人的本性,只能從人的“勞作”入手?!皠谧鳌奔仁侨说钠瘘c,同時又是人的終點。正是人類的生產活動所生成的體系,劃定了“人性”的圓周。歷史不是既成不變的“事實”,它是具有生成性的“事件”,而歷史的生成性全在于人的創(chuàng)造性。盡管不同時期或同一時期不同群體各自的創(chuàng)造對象不同,但是作為一個整體的人類,它總是離不開形而上學總體性的預設,因文化功能的統(tǒng)一性必然地趨向于一個共同的目標。人類的一切文化形式都是這個圓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我們所見到的是已經打開的扇面,還存在著被遮蔽或正在逐漸打開的扇面,它們共同構成了人類文化的一個有機整體。正如笛卡爾在《第一哲學沉思集》所說的那樣,當人們審視上帝的作品是否完美時,不應該只將一個造物孤立起來看,而應該把上帝所有的造物都合起來看。只有當我們以有機整體的文化哲學視野瞭望這個世界時,我們才能真正展示人性的廣度和深度,從而最終展現(xiàn)出一部人類精神文化生成的整個發(fā)展史。卡西爾秉承自古希臘已來的世界和諧統(tǒng)一的科學哲學思想,堅持整體論,反對機械論和破碎觀,尋找各種文化最大的內在統(tǒng)一性。他用發(fā)展開放的眼光告訴我們,在開放的世界中,我們必須把一般實在的性質和特殊意識的性質作為一個結合的整體來理解,且這個整體是處于運動和展開的無限過程之中的。雖然卡西爾的文化整體論為朗格符號論美學提供了哲學基石,但這并不意味著朗格的符號學美學只是對卡西爾文化整體觀的具體闡釋??ㄎ鳡柕姆栒撝皇菍ι裨?、宗教、藝術、歷史和科學的性質進行了哲學界定,但并沒有進入到諸文化的深層結構。而朗格則將符號論作為自己美學理論展開的關鍵詞嵌入藝術的各個層面,為我們研究藝術哲學開辟出廣闊的視界。朗格告訴我們,符號絕不是意義的本身,它只是象征著意義。符號與其意義的關系在原始先民的神話思維方式中是融為一體的。在他們的眼中,符號并不代表對象,符號本身即是對象。當人類進入文明時代,已經將符號與其所象征的對象進行有意識地區(qū)分。我們應避免邏輯實證主義者的做法,將符號的內在意義抽空純化為一種物理的記號,使符號與其所傳達的意義完全成為一種外化的關系。其實,科學家的心理意象也是創(chuàng)造性科學思維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所不同的是,藝術家頭腦中形成的意象,必須以主觀情感去感受物象,而科學家的心理意象,既可用實際觀察到的對象來構造,也可以從科學理論的傳達物之中獲得。朗格的美學理論雖然像其老師卡西爾重視藝術的抽象特性和理性認識作用,但其理論所堅守的核心是,藝術是人類情感生命形式的表現(xiàn)。作為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藝術符號的構成形式有自己極強的特殊性,它在感性直觀的形式中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一個“活生生”的審美王國。藝術符號具有文化遺傳屬性,在一定的社會語境里,不但可融通共享,還可傳達出普遍的文化意義。藝術創(chuàng)作一方面是藝術符號自在性的組織和構成過程,另一方面又是人的“勞作”世界的符號化過程。譬如,一首詩既是一個獨立自足的文本世界,同時又是人類整體文化打開的一個扇面。因為“詩化語言保持了一種奇異的萌發(fā)力和創(chuàng)造力,與人類精神的不息的創(chuàng)造力相呼應。它激活那沉睡的活力,煥發(fā)出蟄伏在無意識深處的結構性的力。它給予孤立于即成文化中柔弱的個體以創(chuàng)造者的位置。詩化語言在于利用這自然之力即無意識的語言形式把意識的語碼或文化的單元重新結構?!盵6]這就是說,藝術形式以其有機整體性開辟著生命的新境界,構建人最高的真實存在方式。藝術創(chuàng)造的目的就是呈現(xiàn)一個完整的感性文化世界,這個世界因其內在組織的功能統(tǒng)一性而成為有“意味的形式”。藝術世界具有不可窮盡的特殊意義,在向人類展示著新的文化天地的同時,擴大和提升了我們的生存空間。朗格以其文化整體觀為我們打開了一個全新的藝術哲學景觀,雖然朗格本人并沒有用“后現(xiàn)代”這個詞,但她卻是以科學與人文想融合的當代思想談論現(xiàn)代藝術的。朗格是贊譽現(xiàn)代世界的,但她也清楚地認識到現(xiàn)代社會的局限性,并指出要修正與超越它。朗格發(fā)現(xiàn)在現(xiàn)代社會開始之時,在藝術哲學中反理性主義就已經初現(xiàn)端倪,理性的作用更多地受到限制。但朗格在堅守傳統(tǒng)的過程中同時守望未來,不僅要求重建個性原則,而且還要求重新形成作為整體的知識有機體概念。朗格把自己所處的時代看作是一個辯證發(fā)展的文化大綜合時代的開端,并把自己看作是其中的一員參與有關藝術本質的對話。
參考文獻:
[1][美]蘇珊·朗格著,劉大基等譯.情感與形式[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
[2][德]康德著,鄧曉芒.純粹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德]恩斯特·卡西爾著,甘陽譯.符號形式的哲學(第1卷)[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23.
[4][德]恩斯特·卡西爾著,甘陽譯.人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
[5][美]蘇珊·朗格著,滕守堯譯.藝術問題[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
[6]耿占春.隱喻[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3.206.
Theoretical Relation between Susan Langer's Aesthetic Thought and
Integration Overview of Cassirer's Cultural Philosophy
WANG Zhi-de
(School of Liberal Arts, Huaihai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Lianyungang, Jiangsu 222005)
一、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哲學視角的理論基礎
馬克思說過:“任何時代、任何民族,哲學都始終居于核心地位,是文明的活的靈魂。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哲學是各種文化形態(tài)生長的土壤,是其根基所在?!蔽幕木?,教育的精神最根本地體現(xiàn)在其哲學理論之中。從文化視角研究思政教育,具有一定的哲學理論基礎。
(一)思政教育具有文化特性人是文化的動物。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表明了人既是實踐的人又是文化的人。人之所以區(qū)別于動物是因為人在本質上具有了深刻的文化內涵。人創(chuàng)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了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都是人,人只有通過教育,才能獲得知識,形成意識,從而從一個生物人變?yōu)橐粋€文化人。“教育是一種文化”。教育過程實質上就是文化教化人的過程,也就是創(chuàng)造人自身的過程。從文化的視角審視和剖析思想政治教育,使我們深刻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與文化有著緊密的必然聯(lián)系,剖析這種聯(lián)系,使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的文化底蘊得到彰顯,消除了思想政治教育與文化背離的狹隘,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抽象,具有更多的文化感染力,充滿著新的活力。
(二)文化具有思政教育功能人的一切文化生活,在一定意義下都可為道德生活的內容。文化是思想的載體,以精神、觀念等因素塑造人的思想道德素質,實質上是文化執(zhí)行著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體現(xiàn)了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耦合性。從文化哲學的高度來探究具有文化特質的思想政治教育,意味著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闡釋。這讓我們認識到,“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其思想性”,文化在多層次上承載著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而思想政治教育則在價值上主導著文化的發(fā)展方向,從而可以更加有效地把文化納入思想政治教育領域,賦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文化關懷。
二、高校思政教育文化哲學思考的現(xiàn)實意義
正視當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現(xiàn)狀,面對新時期、新環(huán)境、新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眾多挑戰(zhàn)。諸多高校思政教育面臨著“文化危機”,譬如大學理念的缺失,大學精神的落寞,大學責任的弱化等。高校文化日益衰落,其重要原因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內涵少,文化哲學底蘊低。因此,從文化哲學層面解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研究文化的思政教育功能,豐富思政教育的文化哲學底蘊,就成為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經之路。
(一)文化哲學引導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的形成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一方面受社會歷史條件的影響,不同歷史階段,不同的地域民族,總是以文字語言、創(chuàng)作藝術、倫理道德、法律制度、社會習俗等文化形式規(guī)范著人們的行為,影響著人們的價值判斷與價值取向。譬如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哲學意蘊就有很大不同??傮w而言,西方文化哲學強調人的獨立精神和進取精神。而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哲學體系中,則提倡“天人合一”,人與萬物的和諧共處,忽略人的獨立性和競爭性,重視培養(yǎng)人的群體意識與奉獻意識等;另一方面,高校大學生三觀的形成還與人所受教育程度、文化知識水平、所接受的文化教育有密切關系。一般而言,人們的價值觀念在大學期間會基本定型,中學期間形成的三觀,通過大學的思想政治與文化教育,會作出適當?shù)恼{整,最終形成比較系統(tǒng)的價值觀念體系。
(二)文化哲學影響大學生的行為方式與實踐能力人是文化的動物,人類一切活動都離不開文化。文化哲學作為一種理論,對人類的實踐活動具有指導作用。由于各自成長歷程中的文化教育環(huán)境不同,高校大學生的生活習慣與思維方式存在差異。不同的文化熏陶,導致學生行為模式的不同,也必然意味著學生間實踐能力的高低不同。正如文化哲學理論總是通過人的實踐活動表現(xiàn)出來,高校大學生的言談舉止、實踐能力也深深地受到高校思政文化哲學教育的影響。提高學生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這才是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責任之在。
三、推進文化哲學視野下高校思政教育的途徑
從根本上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項教育、啟迪、培養(yǎng)、塑造大學生的系統(tǒng)性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本質上就是以文化為媒介與載體,通過文化的教育功能來指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認知能力與實踐能力。現(xiàn)如今,面對著高校思政教育文化內涵衰落的危機與挑戰(zhàn),我們必須要加強高校思政教育的文化建設,從文化哲學層面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
(一)高度重視高校文化環(huán)境建設要加強和改善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必須要加強對文化的探究與引導,營造良好的文化環(huán)境和氛圍。文化環(huán)境是由人創(chuàng)造的,但同時它又反過來影響著人的生存和發(fā)展。思想政治教育就很看重文化氛圍的營造,注重文化熏陶的作用。要建設良好的高校文化環(huán)境,我們一是要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引導大學生多去圖書館閱讀一些經典書籍,領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管理控制好學校主要的文化場所;二是要堅決抵制一些不良文化的入侵,面對多元的文化,多元的價值,我們要根據(jù)理性判斷,創(chuàng)造進步、健康、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建設整潔美麗的校園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歸屬感與榮譽感;三是要組織豐富多彩的高校文化活動,提高學生的參與活動的積極性??紤]到大學生的文化接受傾向,指引大家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培養(yǎng)健康的審美情趣。我們要通過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促進大學生進步和發(fā)展的文化環(huán)境。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學哲學藝術思維融合
一、思想政治教學中的哲學與藝術思維融合的意義和價值
思想政治教學中的哲學與藝術思維進行融合是一種新的教學思路和教育手段,對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以及學生整體素質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1.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
思想政治教學在整個教育體系中是相對枯燥的一門課程類型,僅僅依靠教師自身的講解和傳授,學生被動學習和思考,單一的教育手段加之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比較單調,尤其哲學部分對于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要求較高,這就使得學生對于思想政治的學習,特別是哲學部分的學習熱情較低。思想政治教學中哲學與藝術思維融合有助于豐富課堂的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在思想政治教學中實現(xiàn)哲學與藝術的思維融合,把藝術的內容和知識融入到哲學教育中,為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注入了新的內容,使整個課堂更加豐滿,這極大地豐富了政治課堂的教學內容,提升了學生的興趣和學習的熱情[1]。
2.開闊學生的視野,提升他們創(chuàng)新思維
思想政治教學活動的內容相對固定和單一,把學生的思維和視野局限在了一定的范圍中,這對于學生的整體發(fā)展是極其不利的。思想政治教學中的哲學與藝術思維融合,從內容角度來說,把藝術的內容納入到了哲學教育的范疇中,擴充了思想政治教學的范圍,在很大程度上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同時,思想政治教學中的哲學與藝術思維融合,把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統(tǒng)一起來,這對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來說是一個極大的創(chuàng)新;對于學生自身來說,哲學與藝術思維的融合,把兩種不同的事物聯(lián)系起來,極大地開發(fā)了學生的聯(lián)想能力和觀察能力。因此,思想政治教學中的哲學與藝術思維融合有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促進學生發(fā)散思維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和提升[2]。
3.弘揚民族文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和效率
思想政治教學中包含了許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思想和思維觀念,其中的內容是先人智慧的結晶,需要不斷傳承和發(fā)展。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的哲學內容涉及了國內外眾多的觀點和認識,思想政治教學中的哲學與藝術思維融合,不僅使學生充分了解和認識到了哲學知識和觀點,而且?guī)椭鷮W生接觸了藝術領域的知識和內容[3]。同時,通過這個學習的過程,學生對于哲學和藝術的內容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使得民族文化得到了弘揚和傳承。此外,思想政治教學中哲學與藝術思維的融合,幫助學生樹立了強大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使得他們對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意義和價值有了充分的理解,更加注重自身思想素質的培養(yǎng),激發(fā)了其學習欲望,進而提升了整個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和效率。
二、思想政治教學中哲學與藝術思維融合的路徑探析
在實際的思想政治教學過程中,哲學與藝術思維的融合并不理想,因此,需要采取科學的、有針對性的措施去進行改進,進而促進哲學與藝術思維的融合。
1.注重對思想政治教學中哲學內容與藝術內涵的分析
要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學中的哲學與藝術思維融合,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對思想政治教學中的哲學內容和藝術內涵進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只有做好分析才能為后續(xù)各項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和前提。首先,思想政治教學的內容既包括社會主義的建設理論、建設思想,也包括國內外的哲學思想,還包括一些基礎的法律常識和道德理論,而要想實現(xiàn)哲學與藝術思維的融合,必須先找到合適的入口,選擇正確的方向。從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來看,哲學內容的教育是實現(xiàn)哲學與藝術思維融合的核心,這就需要把重點放在哲學內容的教育中[4]。其次,需要深入分析哲學內容與藝術內涵。哲學內容博大精深,在思想政治教學中涉及到國內外眾多的哲學觀念和哲學思想,不同的學派有不同的觀點和不同的看問題角度,這就需要我們對這些哲學思想和哲學內容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和理解,這樣才能去尋找其中所包含的藝術觀點和藝術信息。同時,藝術是來自于現(xiàn)實生活的,是人們對生活中各項事物的不同認識和表達,可以是現(xiàn)實的寫照,也可以是對現(xiàn)實的再創(chuàng)造,有抽象的,有紀實的,而且藝術的表現(xiàn)形式多種多樣,只有對藝術的內涵進行分析,了解藝術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才能真正與哲學內容融合。最后,思想政治教學是一項長期的過程,其中的內容也在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進行創(chuàng)新和延伸,這就要求我們用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的態(tài)度去開展教育活動,所以,對哲學內容和藝術內涵的分析也要實現(xiàn)與時俱進,避免被社會所淘汰。
2.尋找共同的切入點進行融合
思想政治教學中哲學與藝術思維的融合,其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要尋找到共同的切入點,這樣才能著手進行兩種不同內容和不同思維習慣的融合發(fā)展。首先,哲學與藝術的本源都是來自于現(xiàn)實生活,是人們在社會實踐活動中不斷總結和創(chuàng)新出來的成果和結晶,是現(xiàn)實生活的寫照,而哲學是對事物的高度概括和抽象,是一種科學的觀點,經過了社會實踐的驗證;藝術是從人們的情感出發(fā)的,是自身情感的表達,藝術成果所表現(xiàn)出來的往往是人們對于現(xiàn)實生活或者是對于事物的自身認識和理解,其中帶有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作的部分,是生活的一個延伸。由此我們可以看到,藝術與哲學具有相同的本源這是在進行思想政治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的切入點[5]。其次,哲學與藝術雖然來自于現(xiàn)實生活,然而它們最終成果的展現(xiàn)形式都是多種多樣的,都是需要不斷進行分析總結,要經過社會實踐的檢驗,尤其是哲學思想,是人們認識世界和了解世界的指導和保證,是無數(shù)人智慧的結晶,同樣的那些歷史遺留的藝術成果也都是人們的心血。從藝術和哲學誕生的過程來看,都需要較強的觀察分析能力、聯(lián)想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這是兩者的又一共同之處,所以,思想政治教學中要想實現(xiàn)哲學與藝術思維的融合,必須要注重學生素質的培養(yǎng),不斷地提升學生觀察總結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這樣才能實現(xiàn)哲學與藝術思維的融合。
3.借鑒藝術作品和藝術形式組織教學內容和方式
在思想政治教學中,哲學內容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學生對于哲學內容的學習熱情不高,一方面是由于哲學內容相對的比較抽象,理解的難度較大,另一方面,是由于哲學的內容比較枯燥,都是以理論和觀點的形式出現(xiàn)的,這就極大地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學生自身學習熱情不高,哲學與藝術思維的融合就難以實現(xiàn),所以,在思想政治教學中,豐富教育的內容和形式,提升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是實現(xiàn)哲學與藝術思維融合的一個重要前提。首先,從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藝術的類型豐富多言,包括音樂、舞蹈、美術、雕塑、戲劇等等,而哲學幾乎都是以文字理論的形式出現(xiàn)的,這就造成了哲學教育中教育內容單一、教學形式單調的狀況。要想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學中哲學與藝術思維的融合,可以充分借鑒藝術成果,以藝術作品引入到哲學教育中。例如,在哲學教育中,講解事物是普遍聯(lián)系的這一觀點時,可以把一些藝術作品引入到課堂教學中,由學生進行觀察和總結,去發(fā)現(xiàn)藝術作品與現(xiàn)實生活中事物的聯(lián)系,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哲學觀點,而且有助于提升他們的藝術品味,實現(xiàn)哲學與藝術思維的融合。其次,思想政治教學中的哲學教育,大都是以傳統(tǒng)的課堂教育模式開展的,學生被動地進行學習,這極大地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效率。要想實現(xiàn)哲學與藝術思維的融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可以參考藝術豐富多樣的表現(xiàn)形式,通過視頻、音頻,或者利用哲學藝術作品開展辯論賽的形式去進行教學,這樣可以極大地促進哲學與藝術思維的融合[6]。
【關鍵詞】思想政治;德育;體校;定位;策略
2001年,教育部印發(fā)《關于中等職業(yè)學校德育課課程設置與教學安排的意見》,把“政治課”改為“德育課”,把職業(yè)指導列為必修內容,必修課程從原來的9門精簡為“職業(yè)道德與職業(yè)指導”、“哲學基礎知識”、“經濟與政治基礎知識”、“法律基礎知識”4門。2007年,新一輪中等職業(yè)學校德育課課程改革,將4門必修課調整為“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經濟政治與社會”、“職業(yè)道德與法律”、“哲學與人生”,并增加了選修課。在體校,我們習慣上把“經濟政治與社會”和“哲學與人生”這兩門課稱為思想政治課。體育運動學校獨特的人才培養(yǎng)方式和育人氛圍,使得思想政治課在體校德育課程中發(fā)揮著更加重要的作用。
一、從知識性來講,思想政治課在體校德育課程中占主要地位
為什么將德育課程中的“經濟政治與社會”和“哲學與人生”合稱為思想政治課,原因有二。其一是這兩門課程所教授的內容和普通高中的思想政治課教授內容一致。拿中等職業(yè)學校采用較多的財經版《經濟政治與社會》和北師大版《哲學與人生》,和普通高中采用的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1經濟生活》、《必修2政治生活》、《必修3文化生活》、《必修4生活與哲學》進行對比,后者涵蓋了前者的所有內容。其二是體育單獨招生考試的文化課考試中將政治和語文、數(shù)學、英語并列為四門考試科目,而政治考試的內容與“經濟政治與社會”和“哲學與人生”一致。每年的5月份,運動訓練和民族傳統(tǒng)體育等專業(yè)的體育單獨招生考試是體校學生進入高等院校學習的主要途徑(該考試要求高中畢業(yè)或具有同等學歷,并具備二級運動員(含)或二級武士(含)以上技術等級資格)。該考試包括文化課考試和體育專項考試兩部分,文化課考試由國家體育總局統(tǒng)一命題、組考。按照體育單獨招生考試政治考試大綱的要求,政治試卷的出題比例是經濟常識30%,哲學常識30%,政治常識30%,時事政治10%。為了更好的提高政治課學習效果,許多體校放棄了《經濟政治與社會》和《哲學與人生》的教材,而是直接采用了高中版思想政治教材。
從內容上來講,思想政治課是對學生進行馬列主義理論教育和社會主義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課程,它對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培養(yǎng)社會主義的思想品德起著重要的奠基作用,是體校學生文化學習的主要科目之一。從運動員出路上來講,文化水平低、就業(yè)難是現(xiàn)有競技體育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主要弊端,金字塔式的人才培養(yǎng)結構注定了絕大多數(shù)的青少年運動員需要進入高等學府進行深造而提高就業(yè)競爭力。政治課不僅使他們系統(tǒng)學習了政治、經濟、文化、哲學的基本知識,增強了生存能力,更是他們進一步學習深造所必考的科目之一。因此從知識性來講,思想政治課在體校文化教育中略高于其他德育課程,占主要地位。
二、從德育性來講,思想政治課在體校德育課程中占主導地位
運動員作為備受矚目的公眾人物,良好的道德品質是必備的基本素質。體校德育教育的好壞往往決定著運動員道德素質的高低。體校教育的特殊性也決定了,教練員、班主任和德育課教師是體校日常德育教育的主體。這三者之中,教練員對運動員的影響力是后兩者無法比擬的,教練員也責無旁貸的成為青少年運動員德育的第一責任人,占據(jù)著主導地位。但是教練員和班主任的德育教育缺少標準、缺少教材、缺少考核,因此隨機性大,持續(xù)性不強。德育課教師雖然在體校德育系統(tǒng)中處于附屬地位,但因其課程的系統(tǒng)性、科學性、規(guī)范性,而發(fā)揮著主渠道作用。在四門德育必修課中,其德育作用也各有不同,“職業(yè)道德與法律”和“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因為其內容的職業(yè)性特點,針對性德育更強。但是由于體校過分強調輸送而忽略運動員其他就業(yè)方向,使得“職業(yè)道德與法律”和“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這兩門課程的實際重視度和授課效果均不理想。思想政治課作為德育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向學生傳授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有關知識和哲學知識,使學生熱愛祖國,擁護黨的領導和黨的基本路線,確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理想信念,具有為人民服務、奉獻社會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對于青少年運動員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養(yǎng)成科學的思想方法,顯得尤其重要。因此,從德育性來講,思想政治課在體校德育課程中占主導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許多體校都設置有初中部,初中開設思想品德課,是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教育和文明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的基本環(huán)節(jié),是初中階段體校學生道德教育和良好個性心理品質教育的主渠道。
三、體校思想政治課要妥善平衡知識性和德育性
思想政治課作為體校德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傳授知識和德育教育的雙重使命。在實際教學中,體校政治課教師往往容易走向兩個極端。有的教師單純從體育單招考試出發(fā)、從課本出發(fā),注重知識的灌輸,脫離生活實際,從而忽略了思想政治課的基礎德育功能。體校的培養(yǎng)以向高水平運動隊輸送為主,對于升學率沒有硬性要求。因此一部分老師便疏于知識性的講解,甚至直接把思想政治課簡單等同于德育課,脫離課本而只講運動員的道德素養(yǎng)。這兩者都是不可取的,我們只有妥善平衡好知識性和德育性的關系,才能不斷增加體校思想政治課的魅力,既傳授了知識,又做好了德育。
參考文獻:
通過閱讀10篇基金論文全文和10篇篇名中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字樣的論文全文及132篇篇名中含有“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論文的內容摘要,初步梳理后得知,目前國內關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會本位范式向人本位范式轉換的兩個向度上:一個是社會本位范式向人本位范式(人學方式、人本位范式、以人為本范式、生活化范式、對話范式等)的轉換,占多數(shù),但在弱化;另一個向度是由片面強調社會范式、人本范式向社會范式和人本范式有機統(tǒng)一的轉變,占少數(shù),但在強化。在具體的范式研究過程中,絕大多數(shù)借用庫恩的范式概念,從范式轉換的必要性、體制、機制、內容、方式、方法、路徑、師資、保障等操作、工具層面研究,雖然取得了很大成績,但在基礎理論研究上明顯乏力,以至于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何以為是、何以必要、何以可能、何以實現(xiàn)這些基本問題遠未達成基本共識。這些問題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本質屬性和合法性問題,是建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必須回答的最基礎的理論問題。在這個基礎問題上一直面臨社會本位與人本位兩難博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為我們黨在高校的一項極其重要的意識形態(tài)工作,必須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的指導地位,堅持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功能定位,堅持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可靠接班人的價值取向,這些堅持決定了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范式、灌輸范式、領導和老師主體范式、管理與教育范式,等等,都是必須的。然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的是具有七情六欲的活生生的人,而且是有一定文化自覺的大學生,是社會青年的精英層,過去被稱為天之驕子,他們個性鮮明,有獨特的接受方式和期待視野,片面地向他們施加思想影響和控制,實踐證明是行不通的。反之亦然,放棄社會本位,不堅持黨性原則,不講大道理,片面堅持人本位,片面強調大學生的主體性、個性,那也行不通。越來越多的學者和實際工作者意識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堅持社會本位與人本位的融合、統(tǒng)一。問題是社會本位與人本位如何統(tǒng)一。根據(jù)庫恩的范式“不可通約性”理論,社會本位范式與人本位范式是不可通約的。從原本意義上講,社會本位與人本位是相對立而存在的,如果融合為一體,那就彼此都消解了,社會本位不再是原來的社會本位,人本位也不是原來的人本位。雖然在實際工作中,在方式方法上,可以兼顧社會本位和人本位的價值要求,但這種兼顧,從范式的思想邏輯體系上看,已經既不是社會本位范式,也不是人本位范式。范式的資源具有連續(xù)性和繼承性,但范式的本質是不可通約的。范式一旦通約,就意味著泛化、虛化、消亡。所有問題的癥結在于: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社會本位與人本位融合、統(tǒng)一,另一方面范式之間“不可通約”。解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兩難博弈的出路在于構建一種新范式,用這種新范式取代我們堅持了幾十年的社會本位范式和人本位范式,讓社會本位范式和人本位范式作為一種文獻存在,而不是作為現(xiàn)實范式而存在,社會本位與人本位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已經從本質上失去了存在的合法性。這就是筆者擬突破的研究難點。
二、范式的本質內涵及其合法借用
“范式”一詞源自希臘語,原意是指語言學的詞源,詞根,含有共同顯示、詞性變化規(guī)則等意思,后引申出范型、范例、模型、模式、規(guī)范等意思?!胺妒健弊鳛橐粋€科學哲學概念始于美國科學史家、科學哲學家托馬斯•庫恩。1959年庫恩在《必要的張力:科學研究的傳統(tǒng)和變革》一文中首次引用這個概念,1962年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把這個概念作為科學哲學的核心概念,并作了許多解釋和充分發(fā)揮,引起國際廣泛關注。在國內外學者對庫恩范式的眾多分析和批評中,馬斯特曼和朱愛軍的觀點有一定的代表性。英國學者馬斯特曼在1965年的倫敦國際科學哲學會議上指出:“根據(jù)我的統(tǒng)計,他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至少以21種不同意思在使用范式?!彼鹨涣信e了這21種描述,并將其概況為3種類型,即“分為3個部分”:一是形而上學范式或元范式;二是社會學范式;三是人工范式或構造范式。周寄中先生認為馬斯特曼的見解最具獨到:“她的分析和批判最令庫恩信服。她的分析重點是在范式的概念,并從范式的本質來看庫恩學說的得失?!?/p>
我國學者朱愛軍從7個方面分析庫恩范式概念的本來意義:一從本質內涵上講范式是世界觀;二從基本功能上講范式是一種“眼光”的確立(眼光即視野,看問題的立場、方法);三從總體上講范式是選擇與預示的統(tǒng)一;四從最根本的特征上講范式之間具有“不可通約性”;五從實現(xiàn)的方式上講范式的轉換是一種革命;六從指向范圍上講范式的母體是科學共同體;七從構成要素上講范式是層次性與整體性的統(tǒng)一。由于庫恩沒有對范式下明確的定義,也沒有作出前后一貫的解釋,從而引起人們的爭議和批評,褒貶不一。1974年,他為此特意寫了《再論范式》一文,進一步補充和澄清他在這個問題上的觀點?!霸凇犊茖W革命的結構》‘后記’中,庫恩決定采用‘學科基體’一詞來代替‘范式’。該概念包括4個主要因素:一是符號概括,是指科學社群成員以定律、公式等形式對普遍認可的理論成果作出的統(tǒng)一描述;二是模型或共同信念;三是共享價值;四是范例?!盵5]縱觀庫恩本人和國內外學者對范式的眾多解讀,筆者認為:范式作為一個科學哲學命題,特指科學產生、形成、轉換的標志,主要含義是特定科學共同體或特定科學社群成員普遍認可并接受的世界觀、方法論、思想構成及其具體范例。庫恩的本意是用范式來解說科學本性的,但由于范式這一命題具有世界觀、方法論等哲學功能,所以在數(shù)學、物理、哲學、邏輯學、文化學等自然科學和哲學、人文及社會科學等眾多領域得到廣泛運用。庫恩自己也不得不承認:“一些人贊賞本書,主要并不是因為他闡明了科學的本性,而是因為他們發(fā)現(xiàn)本書的主要觀點可以應用于許多其他領域?!彼枷胝谓逃褪沁@樣一個可以運用范式論的領域。周愛軍先生指出:“范式從本質內涵上講是一種世界觀,是一個具有形而上內質的范疇,它具備著運用于人類所有活動領域的可能性。范式概念具有這樣的潛能,它能夠讓我們將其從特定的科學領域的特指性的科學范式提升抽象出來,把它作為一個具有普遍性的認識范疇,以此來觀照作為整體人類活動的某一特定領域的活動本身的樣態(tài)?!?/p>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門科學,借用范式這一概念,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須的。事實上,如前所述,早在上世紀90年代國內就已開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F(xiàn)在的問題不是能不能借用范式研究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而是怎樣、如何借用。朱愛軍先生認為:“在不同領域借用范式時不能離開范式的本義———范式的哲學內涵。只有遵循這一根本原則,我們在其他領域的研究中對范式這一概念的借用才具有合理性。此外還要遵循兩個主要原則:1.要從世界觀的意義上,從具有革命意義的發(fā)展維度來借用范式這一概念;2.借用范式這一概念時要注意區(qū)分范式本身的樣態(tài)質,范式可分為兩種樣態(tài),一種是理論研究模式,即理論意識樣態(tài);另一種是活動踐行模式,即行為規(guī)范樣態(tài)?!睋?jù)此,筆者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分為理論范式和實踐范式。理論范式回答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為什么的問題;實踐范式回答思想政治教育怎么做的問題。無論是理論范式還是實踐范式,其本質內涵均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共同體或群體成員普遍認可并接受的世界觀、方法論、思想構成及其具體范例。世界觀的核心是價值認同;方法論的核心是思維方式或認識、研究工具;思想構成即學科體系結構,核心是思想觀點邏輯體系;具體范例是構成范式整體不同層次的具有典型意義的結構要素或觀點群。
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范式———化育范式的出場
如前所述,目前,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轉型與創(chuàng)新面臨人本位范式與社會本位范式的兩難博弈,解決兩難博弈的出路在哪里呢?其出路在于構建文化哲學視域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化育范式。眾所周知,哲學是形而上學問,是關于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人類思維最一般規(guī)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文化哲學是相對理性哲學、理念哲學、經驗哲學而言的人性哲學。“是從文化視域研究人、自然界和社會最一般規(guī)律的新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追問人類終極關懷的人學哲學?!痹谖幕軐W視域中,人是文化存在物,文化是人之本真存在,是人區(qū)別于動物的根本標志,也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的本真存在是文化。文化是人化與化人的對立統(tǒng)一樣態(tài)。人化與化人對立統(tǒng)一樣態(tài)的基本形式是人的自然存在與社會存在、主體化存在與對象化存在的對立統(tǒng)一。人和人類正是在自然存在與社會存在、主體化存在與對象化存在的不斷斗爭、不斷統(tǒng)一過程中一步步脫離動物界,走向文化自覺、走向文明、走向本真。哲學就其理論本性而言是文化哲學。正如武漢大學何萍教授所言:“馬克思的文化哲學思想不是偶然的閃光,而是貫穿于他早年到暮年的哲學探索,貫穿于他哲學創(chuàng)造的各個層面?!?/p>
在文化哲學視域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是化育范式。化育的原本意義是孕育繁衍、生長消亡、變化發(fā)展,后延伸出教化、教育、養(yǎng)育、培育、培養(yǎng)等意思?;鳛橐粋€科學哲學范式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上有社會本位意義上的“教”和人本位意義上的“育”雙重功能,其基本含義是:以、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以文化哲學為工具,以化育大學生為基本理念,以大學生的文化自覺和全面發(fā)展為價值取向,以主體間性為模式,以主體與客體、思想與行為、外力與內化為基本范疇,以性質、地位、作用、功能、方針、原則、內容、方法、形式、路徑、體制、機制、保障等具體范式為結構要素。在大學生生思想政治教育化育范式中,首先把大學生看成是自然存在與社會存在、主體化存在與對象化存在的對立統(tǒng)一物,大學生既不是單純的個體,也不是片面的社會工具;既不是單向的教育接受主體,也不是本質上的教育被動者和教育者意志的對象化世界,而是一種不斷走向自覺的文化存在,是教育客體與接受主體的有機統(tǒng)一體。教育者或教育工作者不是大學生對象化的創(chuàng)設主體,而是大學生的引路人和文化張力的調控者、文化惰力的激活者、文化舊習慣力的外界破壞者、文化活力的引導者、文化創(chuàng)新力的促進者。在這樣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大學生不斷自覺批判舊文化,不斷解構舊的文化心態(tài)、構建新的文化心態(tài),并在這種不斷的文化解構與重構中,完成思想涅槃,實現(xiàn)思想進步、個性發(fā)展和人格完善。從以上簡析中,不難看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化育范式內涵有范式的哲學本義,具有人本位和社會本位的內在融合功能,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轉型過程中擺脫人本位和社會本位兩難博弈、實現(xiàn)創(chuàng)新的理想選擇和有效路徑。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化育范式是對已有范式的揚棄。如前所述,已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化育范式可慨括為三大范式,一是社會范式,二是人本范式,三是社會人本范式。社會范式雖然也講大學生的人性、個性、本性及個人利益和需要,但從范式的理論和實踐邏輯上看,其本質是以社會根本利益和整體需要為本,并以此為價值取向,以國家、社會、集體的根本利益和社會整體需要來教育、引導甚至調整、控制大學生的思想,這種范式是改革開放前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范式,時期走向極端。改革開放以來,作為社會范式的否定,人本范式出場。人本范式雖然也強調國家、社會、集體的整體需要和根本利益及共同利益,但從范式的理論和實踐邏輯上看,其本質是以大學生的個性自由和個人需要為邏輯起點和核心,上世紀80年代出現(xiàn)的“資產階級自由化”是這種范式的極端表現(xiàn)。人們在反思社會本位范式和人本位范式的過程中,提出了社會人本范式。社會人本范式主觀上是想吸收社會范式的“社會基因”和人本范式的“個人基因”,擯棄社會范式的“非人性基因”和人本范式的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傾向。社會人本范式的想法是好的,但在范式的理論和實踐邏輯上走不通。如前所述,根據(jù)庫恩的范式“不可通約性”理論,社會范式與人本范式不可通約,從原本意義上講,社會本位與人本位是相對立而存在的,如果融合為一體,那就彼此都消解了。化育范式在范式的理論和實踐的邏輯起點上就具有社會本位的“社會基因”和人本范式的“個人基因”,功能結構上具有社會本位意義上“教”和人本位意義上“育”的雙重功能,是在邏輯體系內吸收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已有范式精華,剔除其糟粕之基礎上提出的一種新范式。
四、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化育范式中的文化張力與調控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文化
一、社會的轉型與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環(huán)境的變遷
所謂文化變遷是文化內容的增加或減少所引起的結構性的變化,這其中的重要內容就是經濟基礎的發(fā)展。認為,一切文化變遷都有一個現(xiàn)實基礎,即當生產力的水平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原有的生產關系與它不相適應時,就會發(fā)生變革,它是隱藏在社會歷史背后的真正動力,是一切精神力量的最終原因,是動力的動力。中國改革開放所帶來的歷史巨變,為中國文化的改革、創(chuàng)新注入了新的內容,推動了新的歷史時期中國文化的變遷。文化作為人類生活方式的歷史凝結,是伴隨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動態(tài)因素不斷變遷、發(fā)展的過程。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結構、生活方式、經濟體制等方面發(fā)生了巨大變化。與之相適應,中國的文化模式、文化結構等文化因素也形成了新的內涵,由一元走向多元。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
(一)大眾文化的興起開拓了新的文化領域
大眾文化是在工業(yè)社會中產生的,以都市大眾為消費對象,通過大眾傳播媒介傳播的無深度、模式化的、易復制的、按照市場規(guī)律批量生產的文化產品。中國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推進文化走向產業(yè)化、市場化,促進了中國大眾文化的發(fā)展。大眾文化自身的娛樂性、廣泛性特征提高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參與程度,豐富了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特別是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借助于大眾文化的載體向廣大人民群眾宣傳先進的文化理念、文化知識,加深了人民群眾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理解,增強了他們參與社會經濟建設的熱情與提升了他們的知識水平。
(二)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使文化思維走向物化,一切從物的價值來衡量人的價值
現(xiàn)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主義盛行,物質生產由滿足人們的生存需要泛化為滿足生產的需要,這一過程使人們的物質財富得到了極大的提高,物質文化得到了極大的豐富,但對物質的盲目追求,造成了人自身的異化,把單純的物質享受和物質追求作為人生的最大目標,并把它變成一種生活方式沉淀到人類的文化思維中,成為人們日常的生活理念。中國傳統(tǒng)的重義輕利的宗法倫理道德逐步淡化,物質的追求和滿足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價值取向。
(三)社會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的層次化、區(qū)域化使文化的發(fā)展出現(xiàn)差異與鴻溝
改革開放初期實行的三步走戰(zhàn)略目標,促進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但是各地區(qū)之間的發(fā)展、城鄉(xiāng)之間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極大的不平衡。中國作為一個各種文化的復合體,各地區(qū)之間的文化本身就存在重大的差異,人們的生活習慣、思維模式具有重大不同。在這種基礎上我們的文化也出現(xiàn)了貧富差距。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環(huán)境構建面臨的機遇
(一)大眾文化的流行
大中文化的流行一方面促進了中國文化的繁榮,滿足了人們多樣的文化需求,有助于開闊人們的視野,提高人們的文化素養(yǎng),另一方面由于大眾文化自身的特點和目前我國大眾文化發(fā)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給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也造成了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如大眾文化的平面化導致人們思維的惰性,造成人們思考事物本質、追問事物意義能力的萎縮,使人們沉溺于感官享受而缺乏應有的精神追求和理性思考,導致跟著感覺走。對于大眾文化的流行造成的困擾,我們應該發(fā)展先進文化,凈化文化環(huán)境。由于經濟成分的多元化和世界范圍內文化交流的拓展,我國的文化現(xiàn)狀是多元文化并存,在這種情況下,要使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須加快先進文化的發(fā)展,增強先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以先進文化鼓勵人、塑造人,讓先進文化占領人們的思維空間。對于大眾文化自身存在的盲目性、自發(fā)性和世俗化等不利傾向就需要加強對大眾文化的管理和引導,凈化文化環(huán)境,為人們的健康成長營造一個良好的文化氛圍,進而增強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
(二)西方文化的引進和介紹
西方文化的引進和介紹一方面有利于開闊人們的視野和文化境界,也有助于人們進行中西文化的比較、交流和借鑒,但另一方面,西方文化的引進和介紹又在某種程度上消解了人們的傳統(tǒng)的政治態(tài)度、價值取向、道德意識,使人們滋生盲目推崇的心理,由此導致對主流文化的冷漠和排斥。對此,我們應該從保護民族文化、維護文化的高度,把好西方文化的“入口”關。多元文化的存在是世界文化繁榮發(fā)展的根基,沒有多樣性和差異性,沒有不同文化的借鑒和吸收,也就沒有世界文化的豐富和發(fā)展。但是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各有其形成的歷史背景和生存的特殊環(huán)境。我們要根據(jù)我國的國情有選擇性地借鑒和吸收西方文化的精華。我們必須堅持以我為主的原則,把民族的利益作為衡量和擇取西方文化的標準。在保持民族文化主體性的前提下借鑒和吸收西方文化,并對其進行改造,實現(xiàn)與中國文化的有機融合,創(chuàng)造新的本土文化。這樣既具世界性,又保留了本民族特色和國家文化安全,為人們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了一個既開放又和諧的文化環(huán)境。
(三)哲學社會科學擔負著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職責
有很多人對哲學社會科學的地位和作用認識根本不清楚,有些甚至認為哲學社會科學可有可無,哲學社會科學的這種生存狀態(tài)自然會影響到其他人對待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態(tài)度,視思想政治理論課可有可無也就在所難免。為此我們必須通過有效途徑,采取得力措施,在全社會中形成重視哲學社會科學的良好氛圍。哲學社會科學對于社會的發(fā)展具有導向作用、支撐作用、定位作用,沒有哲學社會科學的引導和支持,社會的發(fā)展就會出現(xiàn)偏差,甚至步入歧途;哲學社會科學對人的全面發(fā)展,既是前提又是基礎,離開了哲學社會科學的浸潤,人的全面發(fā)展也就無從談起。
>> 試論交往實踐觀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論交往實踐觀對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交往實踐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生態(tài)自然觀及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以人為本”的理念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學反思 交往觀指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試論 馬克思生態(tài)正義觀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文化觀視閾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實踐觀指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馬克思交往理論對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文化理論及其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生態(tài)學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對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貢獻 需要理論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 人學視域下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交往理論視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 淺論實踐觀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意義 論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權觀教育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M].《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吳毅.馬克思的交往實踐觀及其現(xiàn)實意義[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2).
[3]王玉升.于成學.交往實踐活動與思想政治教育本質探討[J].思想教育研究,2013(6).
作者簡介:邸春玲(1974-),女,遼寧省康平縣人,哈爾濱師范大學學院副教授,法學碩士學位,中國人民大學訪問學者,主要從事中國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