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无玛黄色大片|99最新极品蜜臀精品久久|久久精品成人av|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幕人妻日本|99热资源站人妻多P无码|韩日黄色的男女免费大全|av在线尤物精品国产|无码av免费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影院|东京热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久久国产成人a亚洲精品无码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經濟危機階段的主要特征范文

時間:2023-10-13 16:07:27

序論:在您撰寫經濟危機階段的主要特征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經濟危機階段的主要特征

第1篇

【關鍵詞】奧地利學派 馬克思經濟危機 商業(yè)周期理論

本文的理論框架主要是以米塞斯和哈耶克對奧地利學派商業(yè)周期理論的解釋為基礎,因為他們是對于該理論發(fā)展和解釋的主要貢獻者。當然,維克塞爾和龐巴維克也會被提及,因為他們對于該理論的形成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并且啟發(fā)了后來的奧地利學派的經濟學家們。由于篇幅有限,新奧地利學派就沒有提及了。本文站在該理論的基礎上對2008年金融危機作了解釋,并對于國內對于該理論研究的缺陷提了幾點建議。

一、奧地利學派商業(yè)周期理論的主要內容

奧地利學派對于商業(yè)周期解釋的第一個主要特征是:貨幣理論。正如馬克盧普總結的那樣:“貨幣因素導致了經濟周期”。在繼承了維克塞爾將利率區(qū)分為自然利率和貨幣利率的觀點的基礎上,米塞斯認為:“貨幣利率與自然利率并不一定一致”,但是,“貨幣利率遲早必須走向自然利率的水準”。這樣,米塞斯研究了“自然利率與貨幣利率之間發(fā)生任何差異的一般影響”。米塞斯在《貨幣與信用理論》(1912)中這樣寫道:“虛假的繁榮由銀行通過信貸擴張和降低利率而到來……,危機和隨之而來的蕭條是由于信貸擴張帶來的不合理的投資期導致的”。換句話說,非貨幣經濟會達到一般均衡狀態(tài)的自然利率和市場利率之間的出清。

米塞斯總結了這樣的情形,“情況是這樣的:盡管當前生產并不增加,同時也沒有延長平均生產期間的可能性,但放貸市場中所建立的利率仍以較長的生產期間為基礎;所以,雖然就最后結果言其事并非適當和不切實際,然后生產期間的延長對于當時仍能提供有利的希望。但是此種發(fā)展將導致何種結果,無人會對之發(fā)生懷疑。最后終將出現一切可用于消費的維持工具均已用完,參加生產的資本品尚未轉變?yōu)橄M品的情況。”

所以,這種改變是不可持續(xù)的,因為并不是來自家庭儲蓄的增加,而且由于政府導致的信貸擴張。如果不存在信貸擴張的行為,那么企業(yè)的投資就只能來自于家庭儲蓄了。當中央銀行注入資金的時候,投資支出就會大于家庭儲蓄的總量。這時候企業(yè)家們獲得資金變得更加容易,他們就會投資與更加迂回的生產方式。企業(yè)家們的這種大量投資扭曲了生產結構。因此,這種生產結構是不可持續(xù)的,并不可避免的崩潰,直到企業(yè)家們意識到他們的計劃不能完成而且必須修正或放棄的時候。所以,周期的繁榮階段為蕭條階段創(chuàng)造了條件:擴張內在性的導致了蕭條是奧地利學派商業(yè)周期的第三個特征。

“上述情況尚不致表現為消費品的完全缺失而危及人類的生存;其所表現者,僅為可供消費品數量的減少,以及因之出現的消費量的低落而已。于是,消費品的價格上升,而資本品的價格下降?!庇捎谶^多的消費品需求將提高它們的價格,資源配置是顛倒的:后期生產的投資優(yōu)先于早期生產的投資。這種資本的重新配置增加了對于信貸的需求。為了避免這種崩潰,貨幣當局可以增加貨幣供給量。但是,銀行的儲蓄是有限的,以至于對于信貸的需求最終超過了銀行過多的貨幣供給,這就推動了利率的上升,導致企業(yè)家們放棄生產計劃。市場力量導致利率朝著與時間偏好和投資與儲蓄均衡相一致的方向運動。

二、奧地利學派商業(yè)周期理論對當前經濟危機的解釋

早在2008年之前,美國就經歷了一次“互聯網泡沫”。在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滅之后,美國經濟本應該步入衰退期。但是,為了防止衰退,美國實施了擴張性的貨幣政策,美聯儲大幅降息,聯邦基金利率從2000年的6.5%一下子降到了2002年的1%。美聯儲用降息刺激了房地產經濟,經濟慢慢走出衰退。但是,代價也很大,房地產泡沫越吹越大,這為2008年的金融危機埋下了伏筆。

奧地利學派的商業(yè)周期理論認為,經濟危機爆發(fā)的根本原因在于信貸的無序擴張。雖然信貸的擴張在短期內可以刺激經濟的增長,但是,人為的繁榮必然帶來衰退。在危機爆發(fā)之前,整體經濟都會經歷一個信貸擴張的階段,而銀行信貸擴張的手段就是通過降低利率來實現的。

我們選取了從1959年1月到2007年12月的美國聯邦基金利率的月度數據。從圖中我們看出,美國聯邦聯邦基金利率在1981年6月曾經達到19.10%,為二戰(zhàn)Y束以淼睦史最高值。在從1980年9月至1982年9月長達24個月的時間里該利率一直維持在兩位數的水準。在1981年6月達到歷史最高值19.10%后,隨后緩慢出現回落,這與奧地利學派的商業(yè)周期理論是一致的。

一方面,正是信貸的擴張,無論信用評級的高低,人們都可以貸款買房,不該消費的消費。另一方面,也有由于信貸的擴張,企業(yè)家就會開始錯誤的投資,不該投資的領域投資了。朱巧玲指出:“金融衍生工具的發(fā)展又加劇了投資的程度,各種對沖風險的金融衍生產品使得次級貸款項目改頭換面,通過房貸機構出售資產抵押債券,這種高風險的房產項目轉化成為追逐高額利潤的投資銀行所青睞的項目。投資銀行又通過各種證券打包業(yè)務把風險分攤或者轉移到其他保險公司及對沖基金等金融機構。奧地利學派語境下的企業(yè)家是利潤機會的發(fā)現者和追逐者。”最終,在美國抑制通脹的情況下,人們還不上貸款,房地產企業(yè)開始倒閉,接著是銀行,最終引發(fā)了金融危機,蔓延至其他國家形成了經濟危機。歸結其原因,依然是政府信貸的無序擴張。

三、結論

綜上所述,首先,奧地利學派存在已久,雖然飽受爭議,甚至一直被主流經濟學界邊緣化,盡管哈耶克于1974年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我們對于不同的理論,不同的聲音都應該重視,對于政府干預導致的人為繁榮以及信貸擴張應該保持謹慎的態(tài)度。其次,國內學者們對于該理論似乎并不感興趣,相關研究文獻相對較少。國內多數學者是從定性的角度來研究該理論的,盡管奧地利學派批判經濟學中的數學方法,但是實證檢驗依然被大多數經濟學家們接受和運用。而國內學者運用實證檢驗該理論的幾乎沒有,而國外學者早已開始這方面的研究,如Keeler(2001)、Mulligan(2005)、Luther和Cohen(2014)等。

參考文獻:

[1]米塞斯.貨幣與信用原理[M].臺灣: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7.

第2篇

世界資本主義自2008年開始爆發(fā)全球性金融一經濟危機,至今沒有完全復蘇。要說明這次危機的原因和性質,必須首先了解當代資本主義的基本特征。

資本主義經歷了一個長時間的發(fā)展和演變過程。特別是在20世紀的最后二三十年,資本主義經濟的變化尤為巨大,具有以下幾個明顯特征。第一,經濟的信息化。信息技術是在電訊技術、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等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到20世紀70年代后,以微電子技術、個人電腦和網絡為標志,推動了整個經濟的信息化。信息技術不僅改變了商品和勞務的生產方式,使更多的物質產品的生產實現了自動化,大大加快了商品的流轉過程,而且使勞務的遠程即時利用成為可能,極大地擴展了生產要素的配置空間。信息技術還對人們的生活方式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包括交流、交易、教育、娛樂等各個方面。第二,經濟的服務業(yè)化。這表現為第三產業(yè)的迅速發(fā)展,到20世紀90年代末,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第三產業(yè)在經濟中的比重平均已達到68%,美、法等國甚至超過70%。服務業(yè)已取代工業(yè)成為國民經濟的主體部門。正是這一特征,使許多西方學者認為現代資本主義已經進入后工業(yè)化階段。第三,經濟的虛擬化。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貨幣、證券、外匯、金融衍生品等非實物的虛擬資產急劇膨脹,其增長速度大大高于GDP的增長率,虛擬資產的交易額與實際商品和勞務的交易額相比已大得不成比例。如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僅國際匯兌市場每天的交易額就高達14000億美元,而與之相對應的實際的國際貿易只占5%-8%。虛擬經濟在資產存量和交易數量方面都已大大超過了實體經濟。第四,經濟的全球化。雖然經濟全球化是伴隨著資本主義興起和發(fā)展的一種長期和固有的現象,但這一過程在20世紀70年代以后發(fā)生了重要變化,不但商品和資本的國際流動發(fā)展到一個新的高度,而且貨幣與信息的國際流動得到空前的發(fā)展。世界經濟正在商品、生產要素、資本、貨幣、信息的全面跨國流動基礎上聯成一體。

然而,在這些直觀和表面的特征后面,還可以觀察到資本關系的更深層次的變化。這包括以下幾個重要方面。第一,在資本形態(tài)上,資本的社會化達到空前高度。這種高度的社會化可以從兩個角度來說明。一方面,是資本的終極所有權的高度分散化。在股份制發(fā)展和股票持有人日益增多的基礎上,20世紀后期年金基金和共同基金的擴大更加分散了資本的終極持有,而法人資本和機構投資者的興起則進一步提高了資本的社會化程度。但另一方面,高度分散化和社會化的資本卻是集中在少數大公司和大金融機構手中由其支配,結果是強化了掌握著資本直接所有權的能動的資產階級管理階層的資本權力。第二,在資本結構上,金融業(yè)資本相對于非金融業(yè)資本占有主要地位。在今天的資本主義世界,銀行資本、證券資本、風險資本、投機資本等金融業(yè)資本不僅對于實體經濟中資本的運轉和積累產生了越來越重要的影響,而且對于一國甚至世界經濟的穩(wěn)定也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金融業(yè)資本相對獨立的過度膨脹大大加強了資本主義經濟的不穩(wěn)定性。第三,在資本占有剩余的方式上,資本通過實體經濟創(chuàng)造剩余相對于資本通過非實體經濟再分配剩余的重要性在下降。大量資本在虛擬經濟領域的逐利活動實際上是再分配和占有實體經濟中已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這構成了過剩資本積累的新方式,也反映了現代資本主義腐朽性的一面。在資本家看來:“生產過程只是為了賺錢而不可缺少的中間環(huán)節(jié),只是為了賺錢而必須干的倒霉事。因此,一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國家,都周期地患一種狂想病,企圖不用生產過程作媒介而賺到錢。”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種周期性的狂想病,已演變?yōu)楝F代資產階級的一種經常性的病態(tài)。第四,在資本的實現條件上,發(fā)達資本主義經濟的外部市場相對于其內部市場的重要性在上升。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資本的迅速積累和資本主義經濟的不斷發(fā)展,以及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有效需求的相對飽和,在20世紀70年代后已形成了全球性的生產過剩和積累過剩。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和剩余價值,已越來越難以在其內部充分實現,而不得不更加依賴于發(fā)展中國家現實的和潛在的市場。幾百年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對外部市場的依賴從未達到現在這樣高的程度。

以上的特點表明,當代資本主義經濟在20世紀90年代已經發(fā)展到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對這個新階段,左派學者有各種不同的概括,如國際壟斷資本主義階段、金融壟斷資本主義階段、新自由主義資本主義階段等等。我傾向于把當代資本主義稱為金融化全球化的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劃分資本主義經濟的歷史發(fā)展階段,應以和資本結構變化相聯系的資本主義制度結構演變的主導特征為標準。當代資本主義經濟作為金融化全球化的壟斷資本主義,正是突出了這個階段資本主義經濟的主導性的制度特征。它意味著:當代資本主義依然具有壟斷資本主義的性質,因為作為壟斷資本的巨型企業(yè)在資本主義的主導產業(yè)中仍然占有支配地位,盡管在一般部門中資本的競爭性有所加強;當代資本主義的壟斷資本又具有全球化的特征,它們已經在生產要素空前自由國際流動的基礎上進行全球化的資源配置,并通過跨國投資與并購來爭奪、瓜分和控制主導產業(yè)的世界市場;當代資本主義的壟斷資本更具有金融化的特征,不僅金融業(yè)資本及其交易已發(fā)展到在資本總量中占有壓倒優(yōu)勢,而且非金融企業(yè)也大量從事金融交易,金融業(yè)和非金融業(yè)的壟斷資本已成為當代資本主義經濟中起支配作用的資本力量和獲取高額金融利潤的主體。因此可以說,當代資本主義經濟已不同于19世紀末期以前的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或20世紀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的一般壟斷資本主義,或二次大戰(zhàn)后到20世紀90年代前的國家調節(jié)的壟斷資本主義,而是進入到一個新的金融化全球化的壟斷資本主義階段。

從以上關于現代資本主義經濟的歷史演變和當代資本主義發(fā)展階段主要特征的簡要論述中,可以初步得出幾點基本判斷。第一,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是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資本主義經濟在資本積累內在矛盾的推動下,會不斷地發(fā)生演變。隨著社會生產力和生產技術的發(fā)展,資本主義的具體經濟制度和經濟體制不斷得到調整。這表明,資本主義還具有適應生產社會化而不斷調整自身的能力。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和演變也還將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第二,盡管現代資本主義經濟的面貌與古典資本主義已經完全不同,但資本主義最本質的東西并沒有變。資本主義生產仍然以資本剝削雇傭勞動為基礎,追逐利潤仍然是資本主義經營的根本目的,資本之間仍然存在著競爭關系。只要資產階級還掌握著政治統治,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和演變就難以從根本上改變占主導地位的經濟制度的資本主義性質。第三,現代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和演變既然沒有改變占主導地位的資本主義經

濟制度的性質,當然也不可能消除資本主義生產和資本積累過程中的內在矛盾?,F實的和潛在的各種深刻矛盾通過變化了的經濟條件以新的形式表現出來,仍然困擾著現代資本主義經濟,并進一步加強了資本主義經濟的腐朽性和不穩(wěn)定性。這種腐朽性和不穩(wěn)定性的最新最嚴重的表現,就是當前這場全球性金融一經濟危機。

此次全球性金融一經濟危機的特殊性

這場世界金融一經濟危機的特殊性究竟在哪里,應該如何概括?我傾向于以下觀點:這場發(fā)端于美國的世界經濟危機不同于傳統的工業(yè)主導型經濟危機,而是一場金融主導型經濟危機。這或許可以被看作是資本主義經濟虛擬化全球化條件下經濟危機的新的表現形式。

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資本主義的經濟周期和危機基本上是工業(yè)主導型的,是由工業(yè)部門特別是制造業(yè)部門中的投資波動所直接支配的。在工業(yè)主導型的經濟周期和經濟危機發(fā)展過程中,金融因素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周期上升階段較低的利率、充裕的貨幣供給、急劇的信用擴張和漸趨狂熱的證券市場,適應了并大大促進了由利潤上升預期所驅動的工業(yè)投資高漲;而危機時期的高利率、貨幣緊缺、信用斷裂和股市暴跌,則成為引致和大大加劇工業(yè)生產及投資下降的推動力量。然而盡管如此,在工業(yè)主導型的經濟周期和危機過程中,貨幣信用關系的劇烈波動和金融危機的發(fā)生仍是派生的現象,原動力還是來自工業(yè)部門。

此次經濟危機則有所不同。美、英等資本主義國家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經濟虛擬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使大資本日益依靠金融業(yè)的過度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來驅動實體經濟的投資和消費。如果說90年代美國IT金融狂熱與泡沫對推動當時的超長周期起了巨大作用,但在相當程度上還有實體經濟中信息技術設備投資的實際支撐;那么在世紀交替時期IT泡沫破裂以后,美國大資本就更加依靠金融因素來刺激消費與投資,以保持經濟的表面繁榮,攫取大量金融利潤與實際利潤。其中,住房抵押貸款特別是次級住房抵押貸款起了關鍵作用,這反映了居民住房的金融化,美聯儲從2000年到2004年連續(xù)多次降息(聯邦基金利率從年均6.24%一直降到1.35%),也配合并推動了房屋抵押貸款的擴張。結果,房地產金融的狂熱不僅刺激了住宅投資和固定資本投資的迅速增長,日益上漲的房價、股價則借助財富效應擴大了居民以債務為基礎的個人消費,并帶動了來自全球的巨大的商品進口與供給。可見,這一輪周期的驅動力顯然不是植根于工業(yè)部門,而是首先來自金融領域。而以房地產泡沫破滅和次貸危機為基礎的金融危機的爆發(fā),也必然導致美國和全球性的經濟危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我覺得用“金融主導型經濟危機”來概括這場全球性危機的總的特征或特殊性是合適的。

由此還可進一步探討此次引發(fā)經濟危機的金融危機的類型。關于金融危機的一般性界定,金德爾伯格曾引用戈德史密斯的定義:“所有金融指標或某一組金融指標――包括短期利率、資產(股票、不動產和土地)價格、商業(yè)清償能力等指標都產生了不同尋常的、短暫的急劇惡化,以及金融機構倒閉?!庇纱丝梢园呀鹑谫Y產價格急劇下降和金融機構大規(guī)模破產看作金融危機的基本表現。但金融危機的具體類型可能有所不同。就其與實際經濟危機的關系,學術界通常將其區(qū)分為獨立(于經濟危機)的金融危機和(與經濟危機)共生的金融危機兩種基本類型。這種區(qū)分對于認識金融危機的具體性質無疑很重要。但我認為,共生性金融危機似乎還可以進一步分為兩類:派生性金融危機和先導性金融危機。派生性金融危機主要與工業(yè)主導型經濟危機相適應,它們是由工業(yè)危機支配和派生出來的;先導性金融危機主要與金融主導型經濟危機相適應,它們雖然離不開實體經濟中的矛盾這個基礎,但對實體經濟中矛盾的加劇和危機的爆發(fā)起著更為先導性的作用。這里的“先導性”,主要不是從時間序列的意義上說的,而是從邏輯關系的意義上說的。如果這個觀點能夠成立,那么這場開始于2007年的美國金融危機似乎就可以界定為先導性金融危機。

學術界有一種觀點,認為在資本主義經濟虛擬化條件下,經濟危機已經日益轉變?yōu)榻鹑谖C形式,工商業(yè)危機很少或不再發(fā)生了。我一向不同意這種看法。但在新的條件下,危機的形式的確有變化,獨立的金融危機確實更為頻繁,經濟危機也可能具有更強烈的金融色彩。

此次金融一經濟危機的根本性質

此次全球性經濟危機是不是一次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在學術界也存在著不同看法。有些學者認為,這次危機爆發(fā)前,美國的制造業(yè)規(guī)模一直在相對縮小,生產并未超過需求,而個人消費卻極其興旺,并不存在生產過剩問題。所以這次危機的直接原因與往常不同,它不在實體經濟領域而在金融系統。

對這種相當流行的觀點我也不太認同。我的基本認識是,盡管這場世界經濟危機中金融因素起了主導性或先導性的作用,但它的深層基礎仍在實體經濟領域,根本原因仍在于實體經濟中的生產過剩和需求不足。這可以從三個層面來分析,即經濟全球化虛擬化的經濟背景,經濟全球化虛擬化條件下美國特殊的資本積累模式,以及美國實體經濟中供給與需求的深刻矛盾。

首先,看經濟虛擬化全球化的大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歷了一個經濟上的“黃金時代”,在大約20多年時間里實現了資本主義歷史上空前的高速積累和經濟增長,使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能力迅速擴大,數量空前的制造業(yè)產品被提供給世界市場。其結果便是生產成本的急劇上升和市場容量的相對不足,導致全球性生產能力過剩與資本過剩,最終不能不使資本利潤被擠壓。這種現象從1965年開始顯現,到70年代更為加劇。面對以制造業(yè)為主體的實體經濟的嚴重生產能力過剩和利潤率下降,資本開始尋求兩條出路。一條出路是,把勞動密集型制造業(yè)投資轉向勞動成本低廉的發(fā)展中國家,主要是亞洲和拉丁美洲某些具有一定基礎并實行外向型經濟的國家或地區(qū)。這促進了一批新興工業(yè)化國家和地區(qū)的資本積累和逐漸興起。但這種發(fā)展只會使全球制造業(yè)生產能力進一步擴大,全球性積累過剩與生產過剩的基本形勢在總體上并未緩和。資本選擇的第二條出路,就是向金融部門轉移。當制造業(yè)和實體經濟的利潤率低下時,資本會自然涌向金融部門,通過對虛擬資產的全球性經營來獲取高額利潤。資本向金融部門轉移并進行全球性經營的強烈沖動,得到了以美國為主導的發(fā)達國家強大的政治響應和政策支持。美、英等國的宏觀政策開始發(fā)生巨大轉變,從凱恩斯式的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調節(jié),轉向經濟自由主義,實行私有化、自由化和放松管制,并以此來拯救深陷“滯脹”困境的國內經濟。這正是資本主義經濟虛擬化全球化的深刻的經濟根源。早在1987年,斯威齊和馬格多夫就已經敏銳地指出經濟金融化與生產能力過剩之間的基本聯系。法國左翼學者沙奈也指出:

“金融全球化是15年來私人資本(產業(yè)資本和銀行資本)加強自身地位的運動與政府原有的越來越行不通的政策之間矛盾沖突的結果,這一切發(fā)生在‘黃金時代’結束的大背景之下。雖然金融全球化早在60年代末就已經開始,但是脫離……者所描述的世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經典矛盾(這一矛盾從1950年到1974年衰退以前長期受到抑制)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重新出現,就不能理解金融全球化這一現象。逐漸積累起來的大量資本,作為借貸資本力圖以金融的方式增值,也只能從投資于生產的資本日益增長的增值困難(統計數字清楚地說明了這種情況)中得到解釋?!边@種觀點,已成為西方多數左翼學者的共識。

其次,考察當今以金融化全球化為特征的美國資本積累模式。在上述大背景下,美國力推金融化全球化趨勢以試圖建立一種新的資本積累模式。其特征是:第一,在將一般制造業(yè)轉移到新興發(fā)展中國家的同時,通過金融資本的積累和經營來刺激消費需求,以拉動投資和大規(guī)模商品進口,維持美國和世界經濟一定程度的增長,并從中獲取高額金融利潤與工業(yè)利潤。第二,一般制造業(yè)向國外轉移,不僅在國外特別是新興發(fā)展中國家獲得高額投資回報;在國內也加劇了對工人階級的壓力而有利于壓低實際工資;同時通過大量進口廉價工業(yè)品而保持了國內較低的通貨膨脹率。第三,對于國內制造業(yè)萎縮和大量進口工業(yè)品所造成的巨額國際收支逆差和財政赤字,借助美元不受黃金約束的準國際儲備貨幣的特殊霸權地位,通過發(fā)行美元紙幣來支付,再依靠大量出售國庫券向國外借入美元來平衡收支。長時期的美元貶值趨勢則使美國可以在實際上賴掉一部分債務。這就在美國“形成了新自由主義時期一種新型的經濟結構,一方面是實業(yè)生產大規(guī)模地向新興市場國家轉移,造成國內生產疲軟,居民消費充當了拉動經濟的主要動力;另一方面是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和寬松的金融政策環(huán)境吸引著國際資本的流入,助長了金融市場的膨脹”。美國借助這種新型積累模式,實際上占有和利用了全球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原材料資源乃至資本資源,從中攫取高額利潤。不可否認,經濟金融化全球化的發(fā)展,確實幫助美國走出了“滯脹”困境,在80年代中期開始了利潤率回升,并在90年代實現了所謂“新經濟”繁榮,進入新世紀后也維持了一定的經濟增長。然而問題在于,美國的新型積累模式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生產與消費的深層矛盾,反而加劇了全球性的生產過剩和積累過剩。這種生產過剩從此次危機中美國、歐洲和日本工業(yè)生產與實體經濟曾經發(fā)生的全面下降中已反映出來。美國左翼學者布倫納是主張這種論點的突出代表。他特別批評了那種認為此次危機是一場典型的“明斯基危機”、金融投機泡沫破裂在危機中起了核心作用的觀點,強調指出“這是一場馬克思式的危機”,雖然為了理解當下的危機“你還必須證明實體經濟的虛弱和金融崩潰之間的聯系”。

第三,再看美國實體經濟中供給與需求的深刻矛盾。實際上,近幾十年來美國國內供給與需求的矛盾是很深的。這從美國實際GDP增長與雇員實際工資增長的對比中可一目了然。1972年到1995年,美國實際GDP增長了96%;雇員的平均每小時實際收入卻下降了16%,平均每周實際收入下降了22%。1995年至2007年,美國實際GDP增長了43%;雇員的平均每小時實際收入僅提高了10%,平均每周實際收入僅提高了9%。事實上,2007年美國雇員實際每小時平均收入仍比1972年低7%,實際每周平均收入仍比1972年低15%;盡管同期美國實際GDP已增長到280%,將近兩倍。這還僅僅是根據官方的平均數據,考慮到近幾十年收入不平等的迅速加劇,消費傾向更高的普通雇員其收入下降程度必然更大,實際的有效需求不足會嚴重得多。

在這種情況下,為什么美國從上世紀80年代后能保持經濟正常增長,1991年和2001年的兩次衰退似乎也不嚴重,甚至出現個人消費十分興旺的現象呢?這除了工人家庭不得不提高勞動力參加率(主要是婦女)和延長勞動時間(如做兼職工作)以增加收入外,原因正在于美國經濟的金融化和全球化。其中,通過金融運作擴展債務經濟,對于推動消費需求的表面繁榮起了關鍵性的作用。隨著金融化的發(fā)展,大企業(yè)日益依靠資本市場籌措資本,商業(yè)銀行作為企業(yè)信用中介的功能下降,便轉而將個人收入作為利潤源泉,大力推行個人收入的金融化,首先是住房的金融化,包括對那些工人階級中較貧窮的一部分人發(fā)放次級房屋抵押貸款。政府的低利率政策和金融業(yè)的證券化發(fā)展則大大助長了個人收入的金融化趨勢,形成日趨膨脹的房地產泡沫。這種金融膨脹不但刺激了居民的住房消費,還通過房屋價格的不斷上漲,使居民可以依靠房屋市場價格超過房屋按揭金額的凈值來申請貸款用于消費或投資。房地產價格上升與證券市場價格上升一樣,它所形成的財富效應使居民敢于大規(guī)模舉債以擴大個人消費。所以與金融化相伴而行的,必然是居民儲蓄率的下降和債務的急劇增長。這種現象早在上世紀90年代美國的所謂“新經濟”繁榮時期已經出現,在當時股市異常飆升的刺激下,儲蓄率從1992年的8.7%狂落到2000年第一季度的0.3%;同時家庭借貸則急劇上升,在1993-1999年期間家庭債務占個人可支配收入的比例高達94.2%。2001年信息技術泡沫破滅以后,房地產泡沫開始膨脹,債務消費的狂熱再起。美國個人儲蓄占可支配收入的百分比,從2002年的2.4%下降到2007年的0.4%。在2000-2007年的短短8年中,非農業(yè)不動產抵押貸款債務余額猛增116%,其中1-4口之家的房屋抵押貸款債務占到3/4以上;同時期消費信貸債務余額也增長了47%。而這8年間,實際GDP的增長不過區(qū)區(qū)的17%;雇員平均每周實際收入的增長更只有微不足道的2.1%。

所以實際情況是,美國通過金融化全球化所推動的債務擴張,刺激了表面旺盛的個人消費支出,進而帶動了商品進口和國內供給的增長。由于美國的經濟規(guī)模和進口規(guī)模十分巨大,結果必然加劇美國乃至全球性的生產過剩,使供給與需求的矛盾更趨尖銳化。由金融債務驅動的消費過度掩蓋了實際的生產過剩和需求不足。在金融化全球化條件下,看美國的生產過剩不能僅看其國內的工業(yè)產出,還應該包括巨額的產品進口;同樣,看美國的需求不足也不能僅看由債務支撐的個人消費支出。這種缺乏實際收入增長作后盾而單純由金融泡沫刺激起來的債務消費是極端虛弱的,一旦金融泡沫破滅,債務消費銳減,供給與需求的尖銳矛盾立即顯現,生產過剩經濟危機的爆發(fā)便成為不可避免的了。

第3篇

【關鍵詞】消費結構文化消費邊際消費傾向

作為社會經濟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消費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和社會經濟制度中,扮演的角色和發(fā)揮的作用都存在很大差異。在市場經濟環(huán)境中,消費既是社會生產的目的,也是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推動力,是生產、交換和分配的出發(fā)點和立足點,只有消費才是評價和實現產品價值的最終環(huán)節(jié)。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逐步邁入工業(yè)化中期階段,經濟結構面臨調整升級,這必將對我國居民消費結構產生深遠影響。在城鎮(zhèn)居民消費結構升級換代之際,文化消費逐年增長,成為消費領域一大亮點,其作用和意義也愈加凸顯。

一、文化消費研究的意義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fā)的全球經濟危機波及我國各個領域,在應對經濟危機帶來的困難和挑戰(zhàn)時,文化消費和文化產業(yè)成為業(yè)界討論的熱點和焦點問題,文化消費“口紅效應”頻頻見諸于報端。在很多專家看來,文化消費是經濟發(fā)展和人民收入水平提高的歷史趨勢和必然選擇。翻看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發(fā)展歷程,其成績有目共睹,然而我國城鎮(zhèn)居民文化消費卻始終沒有取得實質性突破。根據國際經驗,一定的GDP發(fā)展水平,與一定的恩格爾系數,以及一定的文化消費支出有相關性。中國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曉明表示:根據國際算法,2005年我國人均GDP就已超過了1700美元,文化消費總量卻只有4150億元左右,與同等發(fā)展水平國家平均值的差距至少在15000億元以上。換句話說,中國居民的文化需求的滿足程度僅僅不到1/4。當前我國城鎮(zhèn)居民文化消費潛力遠未得到釋放,文化消費存在海量發(fā)展空間,文化消費將逐步成為我國經濟發(fā)展重要引擎之一,加強文化消費研究勢在必行。

文化消費是城鎮(zhèn)居民家庭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就內容而言,通??梢园盐幕M劃分為文化產品消費和文化服務消費兩種形式,包括:教育、文化、娛樂、體育等消費項目。文化消費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居民生活消費的水平,也反映了社會發(fā)展的程度與速度。研究城鎮(zhèn)居民文化消費可以為國家及地方政府文化教育產業(yè)結構的合理布局及區(qū)域文化經濟制度的有效性等問題提供理論支持。作為一種典型的非物質追求活動,文化消費的發(fā)展受到諸多元素的影響,同時也要考慮到不同消費者的行為偏好、心理動機、個人收入、地理環(huán)境等。文化消費自身的復雜性決定了在進行研究時需要多學科、全方位著手,以拓寬研究領域,深化研究內容。鑒于文化消費研究涉及數據廣泛龐大,為更為細致微觀研究,我們選取典型城市,以點帶面,深入探討。作為東部沿海城市,杭州經濟發(fā)達,文化產業(yè)發(fā)展迅速,其文化消費發(fā)展在東部城市具有代表性,并對中西部城市具有示范意義,因此本文重點調研杭州城鎮(zhèn)居民文化消費現狀。

二、利用恩格爾系數分析杭州城鎮(zhèn)居民消費結構與文化消費比例

根據杭州市統計信息網提供的數據,2000年以來,杭州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費性支出都有大幅增加,2007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21689元,是2000年的2.24倍,人均消費性支出14895元是2000年1.91倍。下面我們利用恩格爾系數分析杭州城鎮(zhèn)居民家庭消費結構,探討城鎮(zhèn)居民文化消費現狀。通常認為恩格爾系數與居民生活、消費水平的關系如下:恩格爾系數大于60%,居民生活消費水平處于絕對貧困狀態(tài);50%到60%之間,居民生活消費水平處于溫飽階段;40%到50%之間,居民生活消費實現小康水平;在20%到40%之間,居民生活消費趨向富裕;小于20%,居民生活消費最富裕。根據杭州市統計信息網提供的數據我們可以計算出2000年以來杭州歷年的恩格爾系數以及文化消費所占比例(見表1)。

(根據《2008杭州統計年鑒》相關數據計算(.

[2] 陳芳、周英峰、郭奔勝:2007:物價持續(xù)上揚的背后[EB/OL].news.省略/newscenter/2007-11/15/content_708

1096.htm.

第4篇

一、“十二五”時期的全球經濟

“十二五”時期世界將進入“后危機時代”,這是一個相對較長的時期,其表現為世界經濟在結構變動過程中的逐步復蘇。在這個階段,由于金融危機帶來了全球經濟格局的調整,世界經濟的重心和主題也隨之發(fā)生改變。具體而言,“后危機時代”,世界經濟發(fā)展重心及其主題的變化表現為以下五個層面。

第一,全球經濟發(fā)展重心將“回歸”實體經濟領域。相關研究表明,發(fā)達國家,特別是美國虛擬經濟的發(fā)展超出了實體經濟承受范圍,是產生此次全球金融危機的重要原因之一。虛擬經濟是市場經濟高度發(fā)達的產物,是金融深化的必然結果。虛擬經濟具有高度流動性、不穩(wěn)定性、高風險性和高投機性的基本特征,它以服務于實體經濟為最終目的。隨著社會信用的擴張,虛擬經濟的規(guī)模迅速擴大,甚至超過了實體經濟。以美國為例,2007年其虛擬經濟是實體經濟的30倍。這種情況下,虛擬經濟發(fā)展嚴重脫離了實體經濟,虛擬經濟“泡沫化”極為嚴重,成為導致本次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之一。由此,“后危機時代”,通過金融體系“去杠桿化”擠壓經濟中的“虛擬泡沫”,使整體經濟發(fā)展重心回歸實體經濟,將成為全球經濟一大特征。

第二,全球經濟結構調整將“重塑”經濟平衡狀態(tài)。全球經濟失衡被認為是此次金融危機的根源,失衡的經濟增長模式在危機后必將難以為繼,世界經濟結構將出現一次大的調整。而世界經濟結構調整的支點在于各國經濟結構的轉變,體現為各國經濟發(fā)展模式的轉變。由此,各國經濟結構轉變帶來的世界經濟重新平衡將成為“后危機時代”全球經濟的基本特征之一。

第三,全球經濟格局變動將“催生”新一輪產業(yè)革命。從世界經濟發(fā)展歷程看,人類應對經濟危機并最終擺脫危機“后遺癥”的方式有兩種:一是對外戰(zhàn)爭和國內革命,另一種是新技術革命。其中,實施新技術革命的社會交易成本較低,是最為積極和有效的“去危機”手段。1857年,以生產過剩危機為主要特征的經濟危機席卷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美、英及歐洲大陸許多國家的企業(yè)在此次危機中紛紛破產。但是,之后十年內,以電氣化為核心的產業(yè)革命給資本主義國家注入了增長動力,使這些國家迅速擺脫危機,走上經濟高速發(fā)展的道路。而1929-1933年的“大蕭條”之后,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和空間技術廣泛應用為特征的產業(yè)革命的發(fā)生,為美國等發(fā)達國家在20世紀保持經濟長期穩(wěn)定增長提供了新的源泉。由此,經濟危機往往伴隨著新的科學技術革命,而本輪危機帶來的全球經濟格局變動必將“催生”新一輪的技術革命和產業(yè)革命。

第四,全球經濟發(fā)展亮點將“凸顯”低碳經濟和綠色增長。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跡象趨于明顯,以發(fā)展“低碳經濟”為核心的“綠色增長”模式成為世界經濟發(fā)展新的“標準模式”,各國只有在這個基本模式框架中尋找符合本國的發(fā)展路徑,才能融入新的世界經濟體系,促使本國經濟良性發(fā)展?!暗吞技夹g”可能成為“后危機時代”新技術革命的主要方向。在“低碳技術”推動下,走“低碳經濟”發(fā)展道路,創(chuàng)造“能源利用”與“環(huán)境保護”相結合的新增長動力,尋求經濟的“綠色增長”,將是“后危機時代”世界各國經濟發(fā)展遵從的主題。

第五,全球經濟合作主題將“鎖定”區(qū)域經濟一體化。金融危機發(fā)生后,由于各國經濟迅速下滑,導致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勢力重新抬頭。由此,各國開始強調地區(qū)合作的地域開放性和領域協調性,區(qū)域經濟一體化步伐有加快的跡象。例如,歐盟通過地中海聯盟擴大了區(qū)域合作的邊界,東非共同體、東南非共同市場和南部非洲發(fā)展共同體(南共體)決定加強合作,西半球國家決定成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共同體等。與此同時,中國-東盟(10+1)自由貿易區(qū)的建立和清邁倡議多邊化協議也是此次危機中區(qū)域一體化的亮點。由此,“后危機時代”,全球范圍內的區(qū)域經濟一體化可能迎來新的。

二、“十二五”規(guī)劃的全球戰(zhàn)略

從本質上來說,“十二五”規(guī)劃是我國的國內經濟社會發(fā)展戰(zhàn)略方案。然而,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針對“后危機時代”全球經濟發(fā)生的新變化和新調整,“十二五”規(guī)劃中比較系統的“蘊含”了中國政府的“全球戰(zhàn)略”。

第一,擴大居民消費需求,加快內外結構調整?!笆濉币?guī)劃將通過推進城鎮(zhèn)化進程、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強政府民生投入,以及加快市場流通體系建設等多重措施,進一步釋放城鄉(xiāng)居民消費潛力;同時,構建擴大內需長效機制,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最終,使我國國內市場總體規(guī)模位居世界前列,并以此促使中國從“外供型”經濟轉向“內供型”經濟。

第5篇

綠色轉型不僅僅是資源節(jié)約和環(huán)境友好或排放結構轉型的問題,它也與產業(yè)發(fā)展、區(qū)域發(fā)展、要素投入等也緊密相連,如發(fā)展綠色產業(yè)、推進綠色城鎮(zhèn)化、培育綠色技術等。

綠色轉型是當今世界潮流,美國奧巴馬上臺以后,就將綠色轉型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日本、韓國也在近年來大大提高了綠色轉型在國家戰(zhàn)略中的地位,推出了一系列相關行動;歐盟更是率先在這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實質性行動;其他新興國家也在強調綠色轉型的重要性。中國只有順應這種世界潮流,才能在國際競爭中站穩(wěn)腳跟,否則將面臨淘汰的危險。

推進綠色轉型是我國應對資源環(huán)境壓力的迫切需要。資源環(huán)境壓力是一個全球性問題,現在全球資源和能源消耗很大,二氧化碳排放很多,生態(tài)環(huán)境破壞嚴重,使地球面臨不可持續(xù)的威脅。我國處于工業(yè)化、城市化的中期階段,資源能源短缺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壓力更大,資源和能源緊張的結果是價格不斷上漲,價格上升推高了企業(yè)發(fā)展的成本。同時,除了氣候變暖外,三廢排放、各種環(huán)境污染事故也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因此,我國必須盡快采取有力措施,推進綠色轉型,減少資源能源消耗,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

推進綠色轉型是應對全球經濟危機和我國目前經濟下滑挑戰(zhàn)的需要。目前,全球經濟危機還在持續(xù)發(fā)酵,目前來看,新能源、節(jié)能環(huán)保和信息等綠色低碳產業(yè)和技術很可能成為新的增長點。同時,我國經濟正面臨下行壓力,走出危機要靠綠色轉型。

我國已悄然進入“高成本時代”,需要通過綠色轉型來應對。隨著資源環(huán)境壓力的加大,“低成本競爭優(yōu)勢”逐漸離我們遠去,開始迎來一個“高成本時代”,具體表現為土地高成本、高房價帶來商務高成本、生活高成本、原材料高成本、能源高成本、人才高成本、普通勞動力高成本、資金高成本、知識產權高成本、物流高成本、稅費高成本、交易高成本等。企業(yè)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須消化和應對這些高成本,而一個重要出路就是通過綠色轉型,培育綠色技術和產業(yè),提高產品和產業(yè)的附加值,培育新增長點。

狹義綠色產業(yè)就是新能源產業(yè)、節(jié)能環(huán)保產業(yè)等產業(yè)。廣義綠色產業(yè)則包括資源節(jié)約、綠色友好的所有相關產業(yè)。我認為,未來具有發(fā)展?jié)摿Φ木G色行業(yè)有如下八個:新能源產業(yè)(包括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海洋能等)、節(jié)能環(huán)保產業(yè)、新一代信息產業(yè)、綠色制造業(yè)(包括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里的新材料產業(yè)、裝備制造業(yè)、新能源汽車產業(yè)等)、文化傳媒產業(yè)(包括文化產業(yè)、傳媒產業(yè)、教育培訓產業(yè)、旅游產業(yè)等)、生物醫(yī)藥醫(yī)療保健產業(yè)、生產業(yè)(金融、物流等)、現代農業(yè)(包括觀光農業(yè)、旅游農業(yè)、設施農業(yè)、休閑農業(yè)、體驗農業(yè)等)。上述行業(yè)包括一產、二產、三產,也包含了七大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這些行業(yè)一方面符合消費結構升級和國家政策鼓勵的方向,另一方面也符合綠色低碳的要求,屬于廣義的綠色產業(yè)范圍。它們在未來都具有較大的發(fā)展?jié)摿?,能對我國經濟增長產生持久的推動力。

目前,第三次工業(yè)革命正在醞釀之中,第三次工業(yè)革命的主要特征是新能源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結合,以及智能制造時代的到來,將對未來的經濟社會產生重大影響。我們要抓住第三次工業(yè)革命帶來的重大機遇加快新能源等綠色產業(yè)和技術的發(fā)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推進經濟的持續(xù)發(fā)展。

但新能源行業(yè)的發(fā)展遇到了傳統化石能源行業(yè)壟斷企業(yè)的阻礙,只有打破“三桶油”的壟斷,才能為新能源企業(yè)騰出更多的發(fā)展空間。目前我國政府的管制和審批太多,也阻礙了綠色產業(yè)的發(fā)展,因此有必要減少管制,為綠色產業(yè)企業(yè)的生存發(fā)展創(chuàng)造更好的環(huán)境。政府還可以通過信貸、上市等金融手段為綠色產業(yè)中的企業(yè)提供支持,可以依靠自身的信息優(yōu)勢為企業(yè)提供信息服務。同時,政府還應在重大共性技術研發(fā)和推廣應用上推進企業(yè)的技術創(chuàng)新。

總之,政府應通過制度改革,轉變政府職能,加強政府服務,重點為綠色產業(yè)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軟硬環(huán)境——硬環(huán)境包括基礎設施環(huán)境、生活設施環(huán)境、生態(tài)環(huán)境、園區(qū)環(huán)境;軟環(huán)境包括政務環(huán)境、政策支持環(huán)境、人文環(huán)境、市場環(huán)境等。

還有就是建設環(huán)境友好型城市,推進以人為本、綠色為主要特征的“新型城鎮(zhèn)化”。

我國城鎮(zhèn)化正處于加速階段的上半場向下半場的轉折階段。根據國際經驗,城鎮(zhèn)化達到30%到70%時屬于加速階段,2011年我國城鎮(zhèn)化率達到了51.27%,距離70%還有近20個百分點,這意味著即便每年以1個百分點的速度向前推進城鎮(zhèn)化,我國也還需要經歷20年左右的城鎮(zhèn)化加速階段。而且,在51.27%的城鎮(zhèn)人口中,有2億多每年在城市居住6個月以上的流動人口只屬于“半城市化”,因為他們沒有變成真正的市民。在城鎮(zhèn)化加速階段完成之前還有幾億農民要進城,這會產生很多新的消費空間、產業(yè)發(fā)展空間、基礎設施建設空間和公共服務空間,還將產生很多新的城區(qū)和城鎮(zhèn)。這會釋放出巨大的城鎮(zhèn)化結構生產力,成為進一步擴大內需的重要途徑。

第6篇

一、奧地利學派商業(yè)周期理論的主要內容

奧地利學派對于商業(yè)周期解釋的第一個主要特征是:貨幣理論。正如馬克盧普總結的那樣:“貨幣因素導致了經濟周期”。在繼承了維克塞爾將利率區(qū)分為自然利率和貨幣利率的觀點的基礎上,米塞斯認為:“貨幣利率與自然利率并不一定一致”,但是,“貨幣利率遲早必須走向自然利率的水準”。這樣,米塞斯研究了“自然利率與貨幣利率之間發(fā)生任何差異的一般影響”。米塞斯在《貨幣與信用理論》(1912)中這樣寫道:“虛假的繁榮由銀行通過信貸擴張和降低利率而到來……,危機和隨之而來的蕭條是由于信貸擴張帶來的不合理的投資期導致的”。換句話說,非貨幣經濟會達到一般均衡狀態(tài)的自然利率和市場利率之間的出清。

米塞斯總結了這樣的情形,“情況是這樣的:盡管當前生產并不增加,同時也沒有延長平均生產期間的可能性,但放貸市場中所建立的利率仍以較長的生產期間為基礎;所以,雖然就最后結果言其事并非適當和不切實際,然后生產期間的延長對于當時仍能提供有利的希望。但是此種發(fā)展將導致何種結果,無人會對之發(fā)生懷疑。最后終將出現一切可用于消費的維持工具均已用完,參加生產的資本品尚未轉變?yōu)橄M品的情況?!?/p>

所以,這種改變是不可持續(xù)的,因為并不是來自家庭儲蓄的增加,而且由于政府導致的信貸擴張。如果不存在信貸擴張的行為,那么企業(yè)的投資就只能來自于家庭儲蓄了。當中央銀行注入資金的時候,投資支出就會大于家庭儲蓄的總量。這時候企業(yè)家們獲得資金變得更加容易,他們就會投資與更加迂回的生產方式。企業(yè)家們的這種大量投資扭曲了生產結構。因此,這種生產結構是不可持續(xù)的,并不可避免的崩潰,直到企業(yè)家們意識到他們的計劃不能完成而且必須修正或放棄的時候。所以,周期的繁榮階段為蕭條階段創(chuàng)造了條件:擴張內在性的導致了蕭條是奧地利學派商業(yè)周期的第三個特征。

“上述情況尚不致表現為消費品的完全缺失而危及人類的生存;其所表現者,僅為可供消費品數量的減少,以及因之出現的消費量的低落而已。于是,消費品的價格上升,而資本品的價格下降?!庇捎谶^多的消費品需求將提高它們的價格,資源配置是顛倒的:后期生產的投資優(yōu)先于早期生產的投資。這種資本的重新配置增加了對于信貸的需求。為了避免這種崩潰,貨幣當局可以增加貨幣供給量。但是,銀行的儲蓄是有限的,以至于對于信貸的需求最終超過了銀行過多的貨幣供給,這就推動了利率的上升,導致企業(yè)家們放棄生產計劃。市場力量導致利率朝著與時間偏好和投資與儲蓄均衡相一致的方向運動。

二、奧地利學派商業(yè)周期理論對當前經濟危機的解釋

早在2008年之前,美國就經歷了一次“互聯網泡沫”。在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滅之后,美國經濟本應該步入衰退期。但是,為了防止衰退,美國實施了擴張性的貨幣政策,美聯儲大幅降息,聯邦基金利率從2000年的6.5%一下子降到了2002年的1%。美聯儲用降息刺激了房地產經濟,經濟慢慢走出衰退。但是,代價也很大,房地產泡沫越吹越大,這為2008年的金融危機埋下了伏筆。

奧地利學派的商業(yè)周期理論認為,經濟危機爆發(fā)的根本原因在于信貸的無序擴張。雖然信貸的擴張在短期內可以刺激經濟的增長,但是,人為的繁榮必然帶來衰退。在危機爆發(fā)之前,整體經濟都會經歷一個信貸擴張的階段,而銀行信貸擴張的手段就是通過降低利率來實現的。

我們選取了從1959年1月到2007年12月的美國聯邦基金利率的月度數據。從圖中我們看出,美國聯邦聯邦基金利率在1981年6月曾經達到19.10%,為二戰(zhàn)?Y束以?淼睦?史最高值。在從1980年9月至1982年9月長達24個月的時間里該利率一直維持在兩位數的水準。在1981年6月達到歷史最高值19.10%后,隨后緩慢出現回落,這與奧地利學派的商業(yè)周期理論是一致的。

一方面,正是信貸的擴張,無論信用評級的高低,人們都可以貸款買房,不該消費的消費。另一方面,也有由于信貸的擴張,企業(yè)家就會開始錯誤的投資,不該投資的領域投資了。朱巧玲指出:“金融衍生工具的發(fā)展又加劇了投資的程度,各種對沖風險的金融衍生產品使得次級貸款項目改頭換面,通過房貸機構出售資產抵押債券,這種高風險的房產項目轉化成為追逐高額利潤的投資銀行所青睞的項目。投資銀行又通過各種證券打包業(yè)務把風險分攤或者轉移到其他保險公司及對沖基金等金融機構。奧地利學派語境下的企業(yè)家是利潤機會的發(fā)現者和追逐者?!弊罱K,在美國抑制通脹的情況下,人們還不上貸款,房地產企業(yè)開始倒閉,接著是銀行,最終引發(fā)了金融危機,蔓延至其他國家形成了經濟危機。歸結其原因,依然是政府信貸的無序擴張。

第7篇

(一)政治經濟學的對象

1 .政治經濟學的對象

( 1 )物質資料生產是社會生活的基礎

( 2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

( 3 )政治經濟學的對象是生產關系

2 .經濟規(guī)律

( 1 )經濟規(guī)律的客觀性、特點和類型

( 2 )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的性質

(二)商品和貨幣

1 .商品的二因素和勞動的二重性

( 1 )商品的二因素

( 2 )生產商品的勞動的二重性

( 3 )商品生產的基本矛盾

2 .商品的價值量

( 1 )個別勞動時間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 2 )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

( 3 )商品價值量和勞動生產率

3 .價值形式的發(fā)展和貨幣的本質

( 1 )價值形式發(fā)展的四個階段

( 2 )貨幣的本質

4 .貨幣的職能和貨幣流通規(guī)律

( 1 )貨幣的職能

( 2 )貨幣流通規(guī)律

5 .價值規(guī)律

( 1 )價值規(guī)律的基本內容和實現形式

( 2 )價值規(guī)律的作用

(三)資本與剩余價值

1 .貨幣轉化為資本

( 1 )商品流通和資本流通

( 2 )資本總公式及其矛盾

( 3 )勞動力的買和賣

2 .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

( 1 )資本主義的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

( 2 )不變資本、可變資本和剩余價值率

( 3 )資本的本質和剩余價值規(guī)律

3 .剩余價值生產的兩種基本方法

( 1 )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

( 2 )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

( 3 )相對剩余價值和絕對剩余價值的關系

4 .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工資

( 1 )資本主義工資的本質

( 2 )工資的形式

(四)資本積累

1 .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

( 1 )生產和再生產

( 2 )資本主義的簡單再生產

( 3 )資本主義的擴大再生產

( 4 )影響資本積累量的幾個因素

2 .資本有機構成提高和相對人口過剩

( 1 )資本有機構成及其提高

( 2 )資本的積聚和集中

( 3 )相對人口過剩

(五)資本的循環(huán)與周轉

1 .資本循環(huán)

( 1 )產業(yè)資本循環(huán)的三個階段和三種形式

( 2 )產業(yè)資本循環(huán)是三種循環(huán)的統一

2 .資本周轉

( 1 )資本的周轉時間和周轉速度

( 2 )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

( 3 )預付資本的總周轉

( 4 )資本周轉速度對剩余價值生產的影響

(六)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和經濟危機

1 .社會總資本和社會總產品

( 1 )個別資本的再生產和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

( 2 )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的核心問題是社會總產品的實現問題

2 .社會總資本的簡單再生產

( 1 )社會總產品實現過程的三大交換

( 2 )簡單再生產的實現條件

3 .社會總資本的擴大再生產

( 1 )擴大再生產的前提條件

( 2 )擴大再生產的實現過程

( 3 )擴大再生產的實現條件

( 4 )生產資料生產的優(yōu)先增長

4 .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

( 1 )經濟危機的現象和實質

( 2 )經濟危機的根源和直接原因

( 3 )經濟危機的周期性及其物質基礎

( 4 )戰(zhàn)后經濟危機的特點

(七)剩余價值的分配

• 利潤和平均利潤

( 1 )利潤與利潤率

( 2 )利潤平均化與生產價格

2 .商業(yè)資本和商業(yè)利潤

( 1 )商業(yè)資本的形成

( 2 )商業(yè)資本的職能作用

( 3 )商業(yè)利潤

3 .借貸資本和銀行利潤

( 1 )借貸資本的形成、本質和特點

( 2 )借貸利息和企業(yè)利潤

( 3 )利息率

( 4 )銀行資本和銀行利潤

4 .資本主義土地所有制和地租

( 1 )資本主義土地所有制和地租

( 2 )級差地租

( 3 )絕對地租

( 4 )地租、地價對經濟發(fā)展的影響

(八)私人壟斷資本主義

1 .壟斷的形成

( 1 )從自由競爭到壟斷的轉變

( 2 )壟斷組織的形式和實質

( 3 )壟斷利潤和壟斷價格

( 4 )壟斷和競爭的關系

2 .金融資本和金融寡頭

( 1 )銀行業(yè)的壟斷和銀行的新作用

( 2 )金融資本的形成

( 3 )金融寡頭的統治

3 .戰(zhàn)后私人壟斷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變化

( 1 )壟斷程度不斷提高

( 2 )壟斷組織經營方式日趨多樣化,“混合聯合公司”廣泛發(fā)展

( 3 )金融壟斷集團統治的新變化、新特點

4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 1 )經濟危機的實質

( 2 )經濟危機的形成機制

(九)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1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fā)展

( 1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產生和發(fā)展的過程

( 2 )戰(zhàn)后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持續(xù)迅速發(fā)展的原因

•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基本形式

( 1 )國有壟斷資本

( 2 )國家和私人共有的壟斷資本

( 3 )國家和私人密切聯系的壟斷資本

•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干預和調節(jié)

( 1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干預和調節(jié)社會經濟生活的必要性

( 2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干預和調節(jié)社會經濟生活的主要政策措施

4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實質和作用

( 1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實質

( 2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兩重作用

(十)國際壟斷和經濟全球化

1 .國際壟斷組織

( 1 )國際壟斷組織的主要形式

( 2 )國際壟斷組織的本質

2 .跨國公司

( 1 )跨國公司的形成和發(fā)展

( 2 )跨國公司的主要特征

( 3 )當代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新特點

• 經濟全球化

( 1 )經濟全球化的形成和發(fā)展

( 2 )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內容

( 3 )經濟全球化對各國經濟的影響

考試題型 :

• 單選 30%

• 判斷 20%

• 簡答 27%

• 計算 13%

• 論述 10%

主要參考教材 《政治經濟學》劉熙鈞主編 廈門大學出版社 2003 年 9 月第 3 版

第二部分:《西方經濟學》( 150 分)

(一)導言

1 、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 1 )資源的稀缺性。

( 2 )選擇與資源配置。

( 3 )機會成本與生產可能性邊界。

2 、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

( 1 )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區(qū)別。

( 2 )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聯系。

3 、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 1 )實證分析法。

( 2 )規(guī)范分析法。

(二)需求、供給、價格

1 、需求理論

( 1 )需求、需求表、需求曲線。

( 2 )影響需求的因素與需求函數。

( 3 )需求定理。

( 4 )需求量的變動與需求的變動。

2 、供給理論

( 1 )供給、供給表、供給曲線。

( 2 )影響供給的因素與供給函數。

( 3 )供給定理。

( 4 )供給量的變動與供給的變動。

3 、價格理論

( 1 )均衡價格的形成。

( 2 )需求與供給的變動對均衡價格的影響。

( 3 )價格機制如何調節(jié)經濟。

( 4 )支持價格和限制價格。

(三)彈性理論

1 、需求價格彈性

( 1 )需求價格彈性的含義及計算。

( 2 )需求彈性的分類。

( 3 )影響需求彈性的因素。

2 、彈性理論的運用

( 1 )需求彈性與“谷賤傷農”現象。

( 2 ) 需求彈性與總收益的關系。

(四)消費者行為理論

1 、欲望與效用

( 1 )效用的含義。

( 2 )基數效用論與序數效用論的區(qū)別。

2 、邊際效用分析

( 1 )邊際效用與總效用的含義。

( 2 )邊際效用遞減規(guī)律。

( 3 )消費者均衡。

( 4 )邊際效用與需求定理。

( 5 )邊際效用與消費剩余。

3 、無差異曲線與消費可能線

( 1 )無差異曲線及其特點。

( 2 )消費者均衡。

(五)生產理論

1 、生產與生產要素

( 1 )生產與生產要素。

( 2 )生產函數。

( 3 )短期與長期。

2 、邊際收益遞減規(guī)律與一種生產要要素合理投入

( 1 )邊際收益遞減規(guī)律。

( 2 )總產量、平均產量、邊際產量。

( 3 )一種生產要素的合理投入。

3 、規(guī)模經濟與兩種生產要素的合理投入

( 1 )規(guī)模經濟。

( 2 )內在經濟與內在不經濟。

( 3 )外在經濟與外在不經濟。

4 、生產要素的最適組合

( 1 )生產要素最適組合的邊際分析。

( 2 )等產量線的含義及其待征。

( 3 )等成本線。

( 4 )生產要素最適組合。

(六)成本與收益

1 、短期成本分析

( 1 )短期七種成本。

( 2 )各種短期成本的變動規(guī)律及其關系。

2 、長期成本分析

( 1 )長期總成本、長期平均成本、長期邊際成本。

( 2 )長期成本與短期成本的關系。

3 、收益與利潤化

( 1 )總收益、平均收益、邊際收益。

( 2 )利潤化原則。

(七)廠商均衡理論

1 、完全競爭市場上的廠商均衡

( 1 )完全競爭的含義與條件。

( 2 )完全競爭市場上的價格、需求曲線、平均收益與邊際收益。

( 3 )完全競爭市場上的短期均衡。

( 4 )完全競爭市場上的長期均衡。

( 5 )對完全競爭市場的評論。

2 、完全壟斷市場上的廠商均衡

( 1 )完全壟斷的含義與條件。

( 2 )完全壟斷市場上的需求曲線、平均收益與邊際收益。

( 3 )完全壟斷市場上的短期均衡。

( 4 )完全壟斷市場上的長期均衡。

( 5 )壟斷廠商的價格歧視。

3 、壟斷均衡市場上的廠商均衡

( 1 )壟斷競爭的含義與條件。

( 2 )壟斷競爭市場上的短期均衡。

( 3 )壟斷競爭市場上的長期均衡。

4 、寡頭壟斷市場上的廠商均衡

( 1 )寡頭壟斷的含義與條件。

( 2 )寡頭壟斷市場的特征。

5 、各種市場結構經濟效率的比較

(八)分配理論

1 、生產要素的需求與供給

( 1 )生產要素需求的性質。

( 2 )完全競爭市場上的生產要素需求。

( 3 )生產要素的供給。

2 、工資、利息、地租和利潤

( 1 )完全競爭市場上工資的決定。

( 2 )利率的決定。

( 3 )地租的性質和地租的決定。

( 4 )正常利潤和超額利潤。

( 5 )洛倫斯曲線與基尼系數。

(九)國民收入核算理論與方法

1 、國民收入指標體系

( 1 )國民生產總值的含義。

( 2 )國民生產總值與國內生產總值的區(qū)別。

( 3 )國民生產總值與國民生產凈值、國民收入、個人收入、個人可支配收入的含義及其關系。

( 4 )實際國民生產總值與名義國民生產總值。

( 5 )國民收入核算指標的缺陷

2 、國民收入核算方法。

( 1 )生產法。

( 2 )支出法。

( 3 )收入法。

(十)國民收入決定理論

1 、簡單的國民收入決定模型

( 1 )總需求的構成。

( 2 )總需求與均衡國民收入的決定。

( 3 )消費與均衡國民收入的決定。

( 4 )總需求與國民收入水平的變動

( 5 )乘數理論。

2 、 IS — LM 模型

( 1 ) IS 曲線。

( 2 ) LM 曲線。

( 3 ) IS—LM 模型及其在宏觀經濟政策上的應用。

3 、總需求一總供給模型

( 1 )總需求曲線。

( 2 )總供給曲線。

( 3 )總需求一總供給模型。

( 4 )總需求變動對國民收入與價格水平的影響。

( 5 )短期總供給變動對國民收入和價格水平的影響。

(十一)失業(yè)與通貨膨脹理論

1 、失業(yè)理論

( 1 )失業(yè)與充分就業(yè)。

( 2 )失業(yè)的類型。

( 3 )失業(yè)的影響。

2 、通貨膨脹理論

( 1 )通貨膨脹及其衡量。

( 2 )通貨膨脹的原因。

( 6 )通貨膨脹的影響。

3 、失業(yè)與通貨膨脹的關系:菲利普斯曲線。

(十二)經濟周期和經濟增長理論

1 、經濟周期

( 1 )經濟周期的含義。

( 2 )經濟周期的四個階段。

2 、經濟增長

( 1 )經濟增長的含義。

( 2 )經濟增長的源泉。

(十三)宏觀經濟政策

1 、宏觀經濟政策目標。

2 、財政政策的內容與運用。

3 、貨幣政策的內容與運用。

考試題型 :

• 判斷題 20%

• 單選題 40%

• 計算題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