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縮短《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雜志的審稿周期?
來源:優(yōu)發(fā)表網(wǎng)整理 2025-04-03 18:27:38 2598人看過
想要縮短《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雜志的審稿周期需要作者、編輯部和審稿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作者可以采取一些有效措施,間接地加快審稿進度,提升稿件的處理效率。
建議如下:
一、提高論文質量
(1)嚴格遵循投稿要求:在投稿前,仔細閱讀《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雜志的投稿指南,包括格式要求、字數(shù)限制、參考文獻格式等。確保稿件符合雜志的規(guī)范,避免因格式問題被退回修改,從而耽誤時間。
(2)提高論文質量:確保論文的研究內容具有創(chuàng)新性和學術價值,數(shù)據(jù)準確,論證嚴謹,語言表達清晰流暢。高質量的稿件更容易通過初審,進入同行評審階段。
二、選擇合適的投稿時機
(1)關注期刊審稿周期:在投稿前,了解《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雜志的審稿周期(預計1-3個月)和發(fā)表周期(月刊),以便合理安排投稿時間。
(2)關注期刊動態(tài):了解期刊的專題征稿或熱點話題,針對性地投稿,可能獲得優(yōu)先處理。
三、與編輯部保持良好溝通
(1)主動了解審稿進度:如果超過預計的審稿時間仍未收到回復,可以禮貌地向編輯部發(fā)送郵件,詢問稿件的審稿進度。
(2)尊重審稿意見:認真對待審稿意見,積極修改論文中的不足之處,共同探討論文的改進方向。
需要注意的是,縮短審稿周期的前提是保證稿件的質量,不能為了追求速度而犧牲學術嚴謹性。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雜志創(chuàng)刊于1994年,是由中國教育部主管、中南大學主辦的學術理論月刊。國內刊號CN:43-1516 / TB,國際刊號ISSN:2095-2899。該雜志以推動工業(yè)改革與發(fā)展、探索工業(yè)規(guī)律為宗旨,致力于為工業(yè)工作者、研究者和管理者提供一個學術交流的平臺。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雜志投稿建議:
1.來稿最好為部級或省部級科研資助課題,內容新穎,論點明確,論據(jù)可靠,文字精煉,無保密內容。投稿時采用遠程投稿系統(tǒng)提交Word文檔。來稿若在3個月內未收到處理結果,可改投它刊(須告知本刊編輯部)。
2.英文寫作要求通順、簡潔,符合語法規(guī)則。采用一般過去時描述實驗過程、一般現(xiàn)在時描述結果和結論;建議采用被動語態(tài),最好不用“We”及“This paper”等作主語。
文稿內容應包括文題、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單位、通信作者、聯(lián)系電話、電子信箱、文摘、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
文稿篇幅(含正文、附錄、圖、表、參考文獻和文摘):一般不超過10 000字。
文稿卷面:用A4紙單面打印。用5號字排版,行間距等于1倍字高。
文稿首頁下方應含有通信作者簡介和基金項目等注釋。
通信作者信息包括:姓名,職稱,學位;電話;E-mail地址。
基金項目:標明基金項目名稱及項目編號。
3.英文文題應高度概括正文的核心內容,不含冠詞及“Study on”,“Research on”等,文題除第1個單詞的首字母及專有名詞大寫以外,其余一律小寫。
4.全部作者姓名按署名順序排列,作者姓名之間以逗號“,”分隔。中國作者姓名應按漢語拼音寫法:分姓、名兩部分;姓在前,名在后,均不縮寫;兩者之間,以空格分開;姓的全部字母大寫,名的第一字母大寫,其余小寫,名之間用連字符“-”分隔;中國作者的中文姓名必須用括號標注在漢語拼音后面;國外作者姓寫全稱、名為縮寫且附縮寫點“.”、名前姓后。
5.作者工作單位應寫正式全稱(不用簡稱)且應詳細至二級單位,后加省名、城市名、郵政編碼及國名。
6.文摘應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結果和結論4個要素,且此4要素順序不交叉。文摘中不應包含研究背景信息且字數(shù)要求在150個實詞左右,符號和縮略語應加以說明。研究方法中可有主要的原理、邊界條件,使用的主要設備、儀器或軟件;研究結果應詳細具體、盡量量化,摘要中的結果應與正文及結論部分中的結果一一對應;結論中可有成果的應用情況。
7.關鍵詞應準確且數(shù)量為3~8個。詞與詞之間用“;”分隔。符號和縮略語應予說明。
8.引言部分應介紹研究背景、提出研究問題、闡述研究目的、指明論文創(chuàng)新點,說明研究的原創(chuàng)性、先進性和學術價值。應包含對同行工作的評價,不應包含一般敘述性內容及結果和結論,不應含有圖、表和公式。說明同一觀點時引用文獻
數(shù)量不要太多。
9.實驗部分要求對材料的描述清楚、準確,對實驗方法及實驗過程的描述要詳略得當、重點突出。實驗樣品數(shù)不宜太少,數(shù)據(jù)離散度較大時應對數(shù)據(jù)進行可靠性分析。
10.分析與討論部分要求對結果的討論重點突出,推論合乎邏輯,應避免實驗數(shù)據(jù)不足以支持的觀點或結論,圖(表)與文字應相吻合。觀點或結論的表述應清楚、明確。數(shù)學模擬論文應有相應的實驗驗證。
11.結論部分應分條款列出,應包括重要的結果、結果的重要內涵及對結果的說明或認識,不應涉及前文中不曾指出的新事實,不簡單地重復摘要、引言、結果或討論等章節(jié)中的句子。
12.量的符號與量單位的符號應嚴格嚴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3100~3102-93量與單位》,正確使用量的符號與量單位的符號。
正確使用字符的正體和斜體。
量的符號(如: x, y, z)、一般函數(shù)等用斜體;矢量(向量)、矩陣、張量的符號用黑斜體。
SI詞和量單位應該用正體,量數(shù)值與量單位之間空1/4漢字的間隔。
數(shù)字一律用正體表示。
數(shù)值的表示:合理使用SI詞頭或10的冪,使量的數(shù)值范圍在0.1~999之間。
層次標題序號:采用阿拉伯數(shù)字分級編碼。一級標題使用1,2,3,…;二級標題使用1.1,1.2,1.3,…。序號左頂格,末位數(shù)碼后不加標點,這時,左起退2字排。
引言寫編號和標題。
13.圖(含照片)、表格、引文、公式、定理等的序號均要按其在正文中被引用的順序,全文統(tǒng)一用阿拉伯數(shù)字順序編碼。例:圖1、表2、文獻[3]、式(4)、定理5等。
插圖的數(shù)量:一般不超過10幅。插圖應隨文給出,先見文后見圖。
插圖要有圖號和簡明扼要的圖題,圖題要有自明性,不能太籠統(tǒng)。分圖要有分圖號和簡明扼要的分圖題。
墨線圖:圖形規(guī)正,墨色黑,線條勻,主、輔線粗細分明。輪廊用粗線,尺寸線、坐標軸用細線。
直角坐標的函數(shù)圖只畫坐標,不畫其他邊框;坐標刻度方向朝圖內。坐標分度值宜為2、5的整倍數(shù)。
照片或灰度圖:應主題鮮明,反差適當,邊界規(guī)正,注明方向。圖片需指明放大或縮小的比例時,應當在圖上以標尺表示,而不應使用“倍數(shù)”或“分數(shù)”。
表格(指量表)應使用三線表表示?!叭€”指表頭頂線、表頭底線、數(shù)據(jù)表底線。
表格的寬度:最好設計成25漢字(相當于48字符)以內。表格應隨文給出,先見文后見表。表格要有表格序號和簡明扼要的表題,表題要有自明性,不能太籠統(tǒng)。
14.參考文獻:只列出在正文中被引用過的、新的、重要的、正式發(fā)表的文獻資料,數(shù)量不應少于15條,其中英文文獻應占文獻總量的60%以上,盡量引用新近的期刊,并請引用本刊相關文獻1-2篇。采用順序編碼制且應與正文中的文獻一一對應。
為便于國際檢索,特要求將非英文的參考文獻譯成英文并注明語種。
在參考文獻表中:列出文獻所有作者的姓名,姓名之間用“,”分隔。 作者的姓名一律“姓前名后”。
國外作者姓名的名字部分應縮寫,縮寫后不加縮寫點。
中國作者姓名應按漢語拼音寫法,姓的字母全部大寫,名的第一字母大寫,其余小寫且不縮寫,名之間用連字符“-”分隔。
聲明:以上內容來源于互聯(lián)網(wǎng)公開資料,如有不準確之處,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