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05 14:54:29
序論:在您撰寫文化負載詞翻譯教學探索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伴隨著我國對外交流的不斷深入,在新時代語境下日語翻譯定位和意義都有顯著的變化。翻譯的主流對象從文學名著、古典詩詞等經(jīng)典內(nèi)容轉(zhuǎn)移到實用文獻、國家文獻等方面,文化外譯逐漸成為翻譯活動中的重要命題。語言作為與世界溝通的橋梁,在傳播中國文化和價值內(nèi)涵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文化負載詞的日譯過程對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國文化和建構中國文化生命力至關重要。日譯的文本雖然基本表達漢語的意思,但質(zhì)量卻低于漢語內(nèi)涵,在日本甚至少有問津,導致中國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陷入困境。如何保留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色,幫助日語專業(yè)學生不斷進一步展開中日跨文化交流,實現(xiàn)中國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意義,又滿足日本讀者認知理解的需求,是日語專業(yè)翻譯教學理論與實踐兩方面都必須面臨的課題。
一、文化翻譯觀與文化負載詞的內(nèi)涵
(一)跨文化視角下的翻譯研究綜述
翻譯是一種社會文化交流活動,跨文化研究范式下的翻譯活動是翻譯研究視角之一,研究的焦點是在承認語言與文化的聯(lián)系前提下,考察雙語文化的交互關系,或者文化對文本的操控和構建作用??缥幕曇跋碌姆g研究已經(jīng)延展了翻譯活動的邊界,使翻譯不僅僅是語言文本一致性的轉(zhuǎn)換,還將譯出文化與譯入文化的關系納入視線,開始從文化視角研究文本生成的過程及社會功能。當今翻譯學界普遍認為翻譯是一種社會交際行為,經(jīng)歷“文化轉(zhuǎn)向”的譯本也要符合社會文化范式的約束。文化外譯活動是將本國文化形態(tài)和產(chǎn)品通過目的語這個媒介向目的語國家進行傳播的活動。正如陳寅格在跨文化翻譯領域提出的翻譯目標:“其能與思想上自成系統(tǒng),有所創(chuàng)獲者,必須一方面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一方面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睆埼髌教岢龇夏繕苏Z文化的表達是翻譯面臨的挑戰(zhàn)之一;謝震天指出傳統(tǒng)翻譯概念需要重新界定,還用“時間差”的概念概括了譯出語言需要考慮的社會歷史原因。當代英國翻譯理論家蘇珊·巴斯內(nèi)特(SusanBassnett)曾將語言比喻為文化有機體的心臟,強調(diào)不能割裂翻譯的語言和背景文化的關系,認為譯者要充分把握雙語文化知識,有大量的文化詞匯儲備,能夠自如地在本土文化和異域文化中自由轉(zhuǎn)換。
(二)文化負載詞的內(nèi)涵
為中國新時期的外宣翻譯指明了方向,構建外宣“中國話語”體系時,最關鍵的是反映中國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負載詞的翻譯,其翻譯質(zhì)量對樹立國家形象和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至關重要。文化負載詞的概念由美國翻譯理論家尤金·納達提出,主要分為五類:生態(tài)文化、物質(zhì)文化、社會文化、宗教文化及語言文化。生態(tài)文化負載詞指環(huán)境地貌、自然氣候和動植物等與自然生態(tài)相關的詞匯;物質(zhì)文化負載詞指生產(chǎn)工具、交通工具和飲食服飾等社會物質(zhì)生活相關的詞匯;社會文化負載詞指風俗文化、政治制度等社會精神相關的詞匯;宗教文化負載詞指神話傳說、宗教信仰等價值體系相關的詞匯;語言文化負載詞指具有民族特色的古典詩歌等文化遺產(chǎn)相關的詞匯。文化負載詞是某種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詞、詞組和習語,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逐漸積累的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特有的活動方式。漢語文化負載詞是中國文化的承載者和構建者,濃縮中國文化的局部形象,負載著中國民族傳統(tǒng)文化和風土人情,甚至民族心理和思維特征。文化負載詞的日譯,對傳達中國文化真正內(nèi)涵,形成中國文化的總體面貌和體系,加快中國文化在日本的傳播和塑造中國形象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正如洪堡特指出的一樣“語言中的每一個詞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它的背后是整個文化?!爆F(xiàn)階段中日交流日益增多,中國大國崛起,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文化負載詞的漢日翻譯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二、文化負載詞翻譯教學的必要性
日語專業(yè)八級考試由教育部高等院校外語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日語組負責命題和實施,試卷二的翻譯部分分數(shù)為20分,要求把250字左右的論述文或文學作品翻譯為日語。這意味著將中國文化、政治和歷史納入漢日翻譯的考察重點,也對日語教學和學生素養(yǎng)提高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學生面對“花木蘭、早茶、襟、一攬子計劃、大灣區(qū)”等詞匯時,對單詞的文化內(nèi)涵一知半解、無從下手,導致出現(xiàn)錯誤的譯文。造成文化負載詞漢日翻譯陷入“失語”的困境,主要由教師、學生、課程設置和評價模式等多種原因造成。教師在日語翻譯課堂,多涉及教材和日本文化的講解,聯(lián)系中國時政材料的漢日翻譯明顯不足,加之有的教師本身對中國文化知識儲備不足,沒有與時俱進地了解時政國情,在授課中缺失輸入中國文化環(huán)節(jié)。學生在漢日翻譯課程學習中,對漢語本位自覺認識不夠,大多數(shù)學生追求翻譯理論技巧和日語知識的掌握,過多地完成翻譯表層文字任務,忽略了深層文化的轉(zhuǎn)換,不夠重視漢語的主導地位,缺乏內(nèi)在的學習動力。在課程設置中,跨文化交際和漢日翻譯中傾向于日本文化和日語語言,缺少中國文化和漢語的參與是對教學目標的片面理解,即使是簡單的打招呼問候,如果不考慮中日雙方文化的漢日翻譯,也會導致翻譯的等價不等值。漢日翻譯課堂測評模式單一,很少有針對性地開展文化負載詞等中國文化專項訓練,對學生探究語言背后文化知識翻譯行為的形成性評價較少。林林總總,主觀上漢語文化主體意識薄弱,客觀上教材和學分的限制,導致學生在漢語文化負載詞的日譯能力方面明顯不足?!陡叩葘W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2020年版)指出: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教育引導學生深刻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和求大同的思想精華和時代價值,引導學生傳承中華文脈,富有中國心、包含中國情、充滿中國味。日語專業(yè)翻譯教學不是簡單的詞匯、語法、語態(tài)的碎片整合,按部就班地在詞態(tài)、語體、文體層面有傾向性的分析,脫離漢語主體意識價值觀的引導,無法很好地建立漢語文化負載詞的社會語境。漢語和日語在語言系統(tǒng)和結構方面有很大差異??缥幕暯窍碌臐h日翻譯教與學努力溝通漢語的文化意象在日語語用的交際障礙。文化差異給漢日翻譯帶來直接困難主要體現(xiàn)在語義的缺失上。漢語承載的文化信息,在日語中找不到對等的詞匯,或根本不存在,即使表層指稱相同,但詞義承載的文化蘊意不能完全相同,從而產(chǎn)生翻譯內(nèi)容的誤讀。文化負載詞的日語翻譯教學有必要跳出單純對日語知識點“解碼、編碼、換碼”的理解,將翻譯行為與社會文化、意識形態(tài)、審美趣味和閱讀習慣聯(lián)系起來,在系統(tǒng)論思想的觀照下,尊重中文與日文背后負載的思想和歷史內(nèi)涵,厘清中國文化的譯傳歷史,建立中日交流互譯的歷時性和共時性,領受“文化外譯”“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深刻奧義。
三、跨文化視角下文化負載詞日譯教學建設方略
(一)樹立文化自信,深化課程思政改革
著名翻譯學家王樹人在論及譯者修養(yǎng)時指出:“優(yōu)秀的譯者必須對作為母語的本土語言精通,在其承載的歷史、宗教、哲學、藝術等方面也具備良好的修養(yǎng)?!狈g主體在漢日雙語文化價值體系的撞擊中,要有使命責任感,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將語言認知與文化價值相統(tǒng)一,做到傳達清晰,內(nèi)容明確,價值取向清楚。在日語教學課堂中,積極態(tài)度對待中國文化的日譯活動,從跨文化交際特征和社會屬性來看,是主體意識塑造的特征,分為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兩部分組成。當面對文化負載詞這類維護國家形象等典型日譯的問題時,教師應教育學生堅定不移地鑄牢中華民族文化自覺意識,發(fā)揮中華文化的浸潤之力,提高學生的社會自律性遠強于對語言的自律性。但不要過于迎合日本讀者體驗的可接受性的翻譯,導致漢語承載的豐富文化信息流失,與日語翻譯教學中構建“中國話語”的初衷背道而馳。語言符號本身具有文化特異性和個人風格特異性,完全忠實于原文的對等翻譯是不現(xiàn)實的,教師指導學生作為兩種語言符號間的擺渡人,磋商原文本的輸出立場和目標文本的接受立場,傳達文化內(nèi)涵、哲學觀念和民族思想,實現(xiàn)與日文世界讀者的信念體系和認知習慣產(chǎn)生共鳴。翻譯教學提倡文化信息多重解讀,重視復合型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真正在漢譯日過程中傳播“中國話語”。具體可對四大名著、古典詩詞等日譯版本進行賞析,品讀中國經(jīng)典文化價值而強化文化認同;將領導人講話、政策文本和政府工作報告等政策性文本的日譯實踐與對比,保持政治方向的一致性,由此樹立學生主人翁身份意識,強化文化自我認識。文化負載詞的漢日翻譯教學既要注重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平衡,也要課程思政與專業(yè)教育相結合。深度挖掘外語特色下思政育人的思想內(nèi)涵和價值引領,將思政教育融匯到翻譯教學始終。中國文化的獨特性,決定了應該把文化負載詞放在不同的文本語境和時代語境中進行研究,不能局限于詞義的單一性和孤立性,可將中國翻譯史、中日文化交流史和中日翻譯史作為教學主線,帶領學生走進具體時代語境下漢日翻譯的需求、演變和發(fā)展,讓學生理解不同時期中國文化負載詞涵義和日譯成果,明確學生翻譯活動的歷史使命,既能保證學科的宏觀整體性,也能在中國文化負載詞日譯訓練中找到理解中日關系的跨文化角度,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樹立文化自信,為有效翻譯漢語文化負載詞打好思想基礎。
(二)翻譯理念與時俱進,創(chuàng)新教學
翻譯也要保持與時俱進,不斷拓展宏觀的跨文化視野,對語言文化信息進行多重解讀,實現(xiàn)知識與價值的有機統(tǒng)一。翻譯課堂建設以學生為中心,通過結合線上與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采用多元開放授課平臺切實落實文化負載詞的漢日教學。首先,教師保持翻譯理念的與時俱進。在漢日教學中,等效性質(zhì)的條件和分量是漢譯日追尋的中心任務,但是,中日民族的文化差異,特別是日語固有詞匯中沒有漢語的文化負載詞,或者不完全對應,或者具有不同的內(nèi)涵。精準的等價翻譯在日譯漢中很難實現(xiàn),詞匯性質(zhì)、詞匯風格和詞匯修辭的等價更是難上加難,“求同存異”即在差異中尋求等價的信息是一種常見現(xiàn)象。中國傳統(tǒng)譯論在翻譯論題、研究方法和理論中都蘊含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嚴復、錢鐘書等當代翻譯家的理論闡釋是凸顯國學價值的重要資源。學生在翻譯文化負載詞時,有時會用漢語發(fā)音來創(chuàng)造日語新詞,教師可提供思考角度和具體引導,激發(fā)學生興趣,也是漢語文化負載詞在技術層面可采用的具體方法。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明確提出采用日語造詞法合成新詞的標準,比如:從漢語詞匯的義素拆分或意象轉(zhuǎn)換入手,容易通過已有的詞義建立一定的聯(lián)系,補齊文化空缺,便于理解和傳播。一般來說,要符合以下特征:符合日本社會需要、遵從日語語言特征,以及形式上規(guī)范和統(tǒng)一。當然,有的極個別現(xiàn)象也可采用音譯,以音譯法譯成外來語,雖然音譯沒有文化特色,對日本讀者來說可能約等于沒譯,但一旦在日本大眾語言中傳播開來,逐漸會被接受并廣而用之。學生在反復推敲與比較中,不斷反思與探索,拓寬翻譯理念視野,實現(xiàn)翻譯目標的達成。
(三)熟稔漢日文化思維,為學生賦能
文化負載詞的日語翻譯教學實踐中,還要充分利用跨文化知識,意識到在傳播價值觀的語言翻譯轉(zhuǎn)換過程中,也應該重視文化思維,做到熟稔漢日語言文化思維,達到異質(zhì)文化為己所用的目標。教師選擇不同情境展開專題教學,活用跨文化的翻譯素材,比如莫言的諾貝爾文學獎作品、中國經(jīng)典著作的日文版本解讀,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敏感度和文本分析能力,切實感受在跨文化語境中思維對翻譯的制約,調(diào)動其主動感受中日詞語的歷史和文化語境,鍛煉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語言和思維的同頻共振。語言是思維的載體,充分利用漢語優(yōu)勢,擴大漢語及漢文化的影響。漢語用少字,組詞能力強,內(nèi)涵豐富;日語中也有一部分漢字的意思與漢語相同,甚至部分古典漢語修辭在日本也被廣泛理解。日譯的文化負載詞翻譯講授中可適當運用古典漢語在日本文化中的影響,以此消除日本受眾的距離感和抗拒心理,融入日本語境和歷史文化特色,營造日本受眾熟悉的文化氛圍,才能在不知不覺中提高漢語文化負載詞的傳播能力。在日語翻譯教學中,可在遣詞、造句、詞格,甚至美學、古漢語等范疇進行學習,更好地表達情感和態(tài)度,達到超乎意外的話語提升效果。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日本給中國的捐贈物資上標寫有“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是中國百姓感受到雙方共渡難關的決心和信心。同樣,中國在捐贈給日本的物資上標寫有“青山一道,風雨同擔”“玫瑰鈴蘭花團錦簇,油松山茶葉茂根深”“鯨波萬里,一葦可航。出入相友,守望相助(鯨波萬里をるも、一葦航るべし、出入相友とし、守望相助く)”等寄語。這些寄語在形式上采取了日本古代最常見的詩歌形式;在內(nèi)容上選用了中國的傳統(tǒng)詩句;在修辭上具有雙關語義,一語引發(fā)中日兩國國民的情感共鳴。中國精心雕琢的話語修辭充分表達了對日本的支持和友好態(tài)度,引起日本民眾廣泛關注和深思。在文化負載詞翻譯過程中,結合中國和日本需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局意識,充分發(fā)揮漢語主體意識和日語語言思維特點,有意識地創(chuàng)新修辭應用,不斷提高跨文化傳播中的話語力。
(四)構建翻譯平臺,統(tǒng)籌教學資源
隨著網(wǎng)絡技術的高度發(fā)達,日語翻譯教學也應不斷探求多元化發(fā)展。不僅可以創(chuàng)建文化負載詞日譯語料庫,也可以建立網(wǎng)絡視頻微課資源以網(wǎng)絡技術為平臺,以文化負載詞日譯教學為基礎,以文化內(nèi)涵為靈魂,以推陳出新為核心,面向日語專業(yè)學生,既豐富教學資源,也展現(xiàn)國家形象??梢詤⒖肌段幕袊贰吨袊蜗笮麄髌返纫曨l和人民中國日文版等網(wǎng)站及公眾號,參考李子柒、丁真的內(nèi)容模式,可借助抖音、快手、B站等短視頻平臺發(fā)布授課微課和學生課后作品,需要注意的是在龐雜的網(wǎng)絡環(huán)境中,文化負載詞日譯教學資源要把好關,提升質(zhì)量,打造經(jīng)典。不僅要師生共同選好主題,更要注意短視頻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增強文化負載詞日譯教學的感召力和影響力。
四、結束語
當下文化負載詞的日譯目標是構建中國文化身份和多元文化格局,跨文化視野下的漢日翻譯研究是時代賦予我們的重任。建設中國文化負載詞翻譯教學體系是一項復雜又艱巨的任務,深化了“中國話語”的文化引領,推進中國文化的傳播進程。在具體教學中,教師以學生為中心,以賦能學生運用能力為重點,使學生能夠?qū)⒅袊^點、思想和情感地道而準確地表達,為培養(yǎng)具有國情懷、國際視野的日語人才而不懈奮斗。
參考文獻:
[1]葉秀山,王樹人.西方哲學史(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325-326.
[2]潘文國.從“格義”到“正名”———翻譯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一環(huán)[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49(5):141-147,177.
[3]呂世生.中國“走出去”翻譯實踐的獨特性———翻譯目標取向與譯入語文化的接受[J].英語研究,2021(1):42-50.
[4]王寅.基于認識語言學的翻譯過程新觀[J].中國翻譯,2017(6):5-10.
[5]王寅.認知翻譯研究:理論與方法[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4(2):1-8.
[6]廖七一.當代西方翻譯理論探索[M].南京: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
[8]黃友義.堅持“外宣三貼近”原則,處理好對外宣傳中的難點問題[J].中國翻譯,2004(6):27-28.
[9]王寧.文化走出去要先突破翻譯困局[N].中國文化報,2011-1-16(3).
[10]陳福康.中國譯學理論史稿[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2:95-96.
作者:楊丹 單位:廣州城市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