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6 08:24:03
序論:在您撰寫臥床病人的日常護理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長期臥床的病人多數為身體癱瘓、晚期癌癥等,由于生活不能自理,離不開他人照顧,主要存在抑郁和緊張等心理問題。
1自我形象的改變
長期臥床病人體弱、免疫力減退、抵抗力降低,不但要忍受原有的疾病折磨,還有許多并發(fā)癥,如持續(xù)的疼痛、大小便失禁、便秘、失語等,日夜困擾著病人。久臥床塌,病人整天昏昏沉沉,情緒極度低落,逐漸出現肌肉萎縮,頹廢和營養(yǎng)不良等,自卑感油然而生。
2病人的心理狀況
長期臥床病人比日常工作忙碌的人要多慮,整日憂心忡忡。如擔心疾病難以治愈,連累家人,增加家庭經濟負擔,日后生活艱難;想起以前自主的生活,擔心朋友、同事等人對自己另眼看待。這些是長期臥床病人常有的心態(tài),此類心態(tài),勢必導致病人心理負擔加重,產生精神抑郁,緊張情緒。有時表現為抑郁少言,有時表現為暴躁、怒氣沖沖,遇到一些瑣碎小事就大發(fā)雷霆。
3用理解、真誠的心靈消除病人的有害心理因素
對于上述心理變化,護理人員應給予諒解,滿足病人對生理、心理和社會的需要。用熱情、關心、誠懇、真摯的語言,和藹的態(tài)度耐心引導,使其能正確對待疾病,幫助病人樹立戰(zhàn)勝頑疾的信心。對于病人的粗暴無禮,要給予深切的理解,切勿感情用事與病人爭吵,傷害病人的自尊心,要以深切的理解與真誠的善心去感化病人。要與病人促膝談心,幫助他們正視現實,鼓勵他們振作精神。要幫助他們消除顧慮及其他有害的心理因素,用同樣疾患的病人與疾病作頑強斗爭的生動事例開導啟發(fā)病人,增強病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充分調動病人的積極因素,主動配合治療。
4信任是心理護理成功的關鍵
護士要針對病人的情況進行安慰和鼓勵,取得病人信任。病人對護士的高度信任感是心理護理成功的關鍵。要想取得病人信任,就要同病人密切交往,縮短護患間的心理距離,如向病人主動介紹病情,給他們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讓病人能夠正確對待疾病,鼓勵病人做力所能及的事,使其感受到自己生存的價值,堅定生活的信心。
5做好病人的基礎護理工作
長期臥床的病人,床鋪要保持清潔干燥平整無渣屑,床旁應留有放置日常生活用物的地方以便病人取用,使其感覺方便、舒適、安全;應每2小時翻動1次,并用濕熱毛巾擦洗皮膚,用手掌自下而上、自外而內輕輕拍擊病人背部,這可以減少肺部感染與褥瘡發(fā)生。要注意口腔護理,經常漱口清潔口腔。要定時清洗外,特別是有大小便失禁者,要經常用溫水擦洗,保持干燥,有利于減少尿路感染等并發(fā)癥,減輕和減少病人的痛苦,提高其生存質量。
6以良好的品德和修養(yǎng),促進病人心理健康
康復護理是康復醫(y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康復醫(yī)療的實施過程中,為達到病人身體的、精神的、社會和職業(yè)的全方位康復的目的,要求家庭護理人員對病人進行一般的基礎護理和有利康復的各種專門功能鍛煉,預防繼發(fā)性殘疾,減輕殘疾的程度,從而達到最大限度的康復,使病人重新加入社會。
1 常見的康復活動方法
日常生活活動的訓練指病人在日常生活中,完成衣、食、住、行等所需要的基本動作,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的其他連續(xù)活動。日常生活活動對我們每個人都十分重要。對正常人來說,這是一種極普通的活動。對殘疾人來說,由于功能障礙,有的病人部分全部地失去日常生活的活動能力。殘疾程度越大,對日常生活活動的能力影響就越大。生活的日常訓練就是要使病人在家庭和社會中,盡可能不依賴或少依賴他人的幫助,獨立地完成各種功能活動。
1.1 床上活動 在床上作所有活動需要的動作,如翻身、起床、轉動身體和坐姿平衡等。長期臥床和殘疾的病人,為了防止發(fā)生褥瘡和肢體攣縮,護理病人時應注意保持良好的功能以及正確的姿式和變換。通常是每2小時為病人翻身一次,當病人對某種皮膚敏感性和耐受性適應后,可酌情給某種減少持續(xù)時間或延長3小時左右。通常白天為病人翻身的次數可多一些,夜間為保證病人充分睡眠可適當減少翻身次數。
1.2 輪椅上的活動 如上下輪椅的能力,對輪椅使用的熟練程度等。自我生活活動。如洗漱、穿衣、脫衣、洗澡、大小便自理情況、穿鞋、穿襪的能力,進餐活動等。
1.3 行走活動 如在室內外的行走能力,上下樓梯的能力,借助輔助器如拐杖等的使用能力等。
1.4 其它活動 如使用電燈、電話、上下水、錢幣、開關門的能力等。
2 常見的康復訓練方法
2.1 進食動作的訓練先訓練手部動作,令其模仿進食,然后再進食物。使病人保持坐姿的平衡,抓握餐具,使用餐具攝取食物,將食物送進口腔進行咀嚼和吞咽動作。吞咽困難的病人在意識清醒時,肯定其將食物咽下,并能順利喝水時,可令其自行進食。先給流質食物、糊狀食物、稀粥,然后再給半流質,如面條、蛋羹、餛鈍等,從少量過渡到正常量。如果病人進餐時,抓握餐具較困難,可先訓練病人抓握木條、板條塊等,繼而訓練其使用匙、筷子。如病人喪失抓握餐具的能力,協調性和活動范圍均受到限制時,將無法使用普通餐具,此時可將食物進行加工改善,制成病人易于進食的形狀,并將碗碟固定在桌上,為病為特制長把勺等。在病人進食前還要加強病人起坐、坐穩(wěn)的訓練、用靠背支撐病人坐穩(wěn),然后逐漸撤掉靠背,自行坐穩(wěn)。
【關鍵詞】家庭護理 長期臥床病人 身心健康
1 基本護理
1.1日常護理
晨間護理可促進病人血液循環(huán)和保持口腔衛(wèi)生,使病人感到清潔舒適,有利于預防并發(fā)癥,能通過觀察疾病的進展情況,為診斷、治療和制定護理計劃提供依據,內容包括:口腔、臉、手足、皮膚、床位的清潔以及頭發(fā)梳理和按摩受壓處。
晚間護理: 可使病人舒適、清潔、促進睡眠,在晚飯后為病人做1次晚間護理。除重復晨間護理外,給病人擦背和臀部,用熱水泡腳,女病人沖洗會陰等。整理床鋪,注意保暖。 協助病人進餐: 先排尿,洗凈雙手,用棉被或大枕頭托住病人腰部,雙手放在床的餐桌上,協助病人進餐。餐后洗手并整理用物,對不能取坐位進餐者,可采用側臥位進食方法。
1.2預防功能傷害的擺放
下肢癱瘓者極易形成足下垂,足部應給予支持,如使用足板托、枕頭等物,使足與腿成直角,保持背屈位,預防跟腱攣縮。冬季保暖時,應注意棉被對足部的壓迫,可用支架支撐被子,避免壓迫足背,指導幫助病人鍛煉踝關節(jié),避免肌肉萎縮和關節(jié)僵硬等。
膝關節(jié)畸形預防 膝關節(jié)下放墊子,可防止膝腫脹和關節(jié)過度伸展,時間不可過長,每日數次去墊平臥。防止關節(jié)屈曲攣縮。
肩、髖部關節(jié)的預防。(1)平臥:肩關節(jié)下方放墊子,以防止肩關節(jié)脫位;腿、臀外側放毛巾卷,防止髖關節(jié)外展、外旋。防止床墊太軟,臀部凹陷,使臀部長期處于屈曲位而發(fā)生屈髖畸形。(2)健側臥:患側上肢內收于胸肘下方置墊子;患側下肢屈曲,腿下放置墊子;背后放置枕頭,防止軀干痙攣。(3)患側臥:患側上肢伸展位,健側上肢屈曲于胸,患側下肢屈曲,足下放置墊子。運動鍛煉可防止關節(jié)僵直,肌肉萎縮,廢用性變,這是保證康復期到來時關節(jié)活動的重要條件,可根據病情設定關節(jié)運動計劃。
被動運動:病人不能進行主動運動時,可進行床上被動操鍛煉?;顒禹樞蛴纱箨P節(jié)至小關節(jié),運動幅度從小到大。各關節(jié)各方向運動3~5遍,每日1~2次,速度要緩慢,手法輕柔,循序漸進。主動運動: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對不限制活動部位都要保持活動,進行鍛煉,可鼓勵病人做床上操,手關節(jié)用力握拳和充分伸展手指;足關節(jié)、踝用力背屈,足趾伸展活動,并經常保持手的精細動作的訓練,如書寫、用筷子進餐等動作。
2 個別護理
2.1加強口腔護理防止呼吸道感染
臥床病人體弱,免疫減退,抵抗力降低,呼吸道和肺部的預防功能減退,易發(fā)生吸入性和墜積性肺炎,口腔是病原微生物侵入機體的途徑,口咽部細菌的吸入是產生細菌性肺炎的重要途徑,因此,臥床病人在就餐后一定要漱口,必要時社區(qū)護士要親自或指導家屬做口腔護理,如遇限制飲水的病人,可利用全日飲水總量控制,分多次少量飲水,達到口腔清潔、預防呼吸道感染的目的
2.2皮膚護理防止褥瘡
對于癱瘓或床上運動困難的病人,要有定時翻身和具體的翻身計劃,白天每2小時翻1次,夜間不超過3小時翻身1次。計劃可寫在紙上掛在墻上,執(zhí)行者記錄,以保證計劃的實施。夜間翻身可根據家屬或照顧者睡眠習慣安排翻身時間。翻身前應先拍背,囑其咳嗽后行翻身,每次翻身前均應檢查受壓的骨突部位,以便及時了解皮膚情況,發(fā)現問題及時處理。對于受壓的骨突部位,做局部按摩或使用氣墊等措施以預防褥瘡。對于在床上能活動的病人,視病情和耐受情況制定和指導自行翻身的護理計劃,計劃要切合實際,訓練要循序漸進。
2.3針對大小便失禁病人的特殊護理
長期臥床且大小便失禁者,家庭護理中對感染性疾病應及時抗感染治療,做好心理護理必不可少,基礎護理技巧也很重要。首先,要分析病人的年齡、病情、失禁的原因,制定一個具體的護理方案,如果病人清醒,但虛弱無力,不自主排泄大小便,可告知家人這類情況可通過觀察病人的二便規(guī)律設定護理計劃,做到有目的、有準備的主動護理,減少在床上排便排尿的次數。如果病人癡呆,可在床上或內褲中放置吸水墊子,以吸附尿液。如果病人上肢可活動,且神志清醒并能配合護理,可在心理護理中應用積極的語言指導,鼓勵病人自行護理,減少他人的照顧,可在床旁放置病人伸手可以拿到的專用便器。完成自我護理可使病人產生自信,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和心理狀態(tài)。
【關鍵詞】舒適護理;骨折;便秘
便秘是個體正常的排便習慣改變,排便次數減少,排出困難,糞便干結,排便不暢,從而引起排便不盡感,墜脹疼痛,腹脹、腹痛、食欲不振等一系列不適癥狀。[1]在臨床護理工作中,我們發(fā)現骨折臥床病人發(fā)生便秘的幾率很高,對病人的康復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舒適護理(comfortcare)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它通過對護理活動和舒適的研究,使人在心理、生理、社會效益等方面達到愉快的狀態(tài)或縮短、降低不愉快的程度,目的是使病人身心處于最佳狀態(tài),以便更好地配合治療,減少并發(fā)癥,促進早日康復。[2]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為2008年11月——2011年11月在我科住院的骨折臥床便秘病人265人。其中男126人,女139人。年齡11歲-79歲。平均年齡51歲。
1.2方法針對引起骨折臥床病人便秘的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護理方法。
1.2.1針對環(huán)境及姿勢的改變不適應而引起便秘的病人的舒適護理方法因骨折臥床病人大多是在毫無思想準備時突然受到損傷造成的骨折,突然之間一切活動只能有床上進行,特別是床上排便更是大多數人無法接受的殘酷現實。心理上的不能接受,加上原有排便習慣的改變,從而引起交感神經及迷走神經的興奮和抑制,導致便秘。護理方法:對病人進行心理疏導,既來之,則安之。用積極的心態(tài)應對病魔。日常生活中定時進餐,定時使用便盆排便,病人在排便時要注意保護病人的隱私。用屏風遮擋并盡量減少人員進出。
1.2.2針對傷口疼痛所導致便秘臥床病人的舒適護理方法有的骨折臥床病人因傷口疼痛對胃腸功能產生影響,或因疼痛不愿活動,甚或抑制大便,造成便秘。護理方法:除適當給予止痛藥止痛外,指導病人適當運動,鼓勵其對未受傷側肢體做功能鍛煉,同時教會病人或其家屬順腸蠕動方向作腹部按摩。具體步驟是:先將手放在臍右下右側腹股溝上往上輕輕按摩,至右肋弓下向左在臍下作環(huán)形按摩,至左肋弓下往下作環(huán)形按摩,直至左側腹股溝。并教會病人經常做提肛運動。以增加腹肌和結腸肌肉的收縮力,增強機體的新陳代謝,使腸蠕動加快,促使糞便的排出。這些活動有助于促進腸蠕動,緩解便秘。
1.2.3針對飲食改變導致臥床病人便秘的舒適護理方法因骨折臥床病人攝取的高蛋白,高脂肪類食物較多,而攝入的水分和粗纖維類食物相對較少,容易導致便秘。護理方法是指導病人進食高熱量、高蛋白、高纖維素、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少吃辛辣油膩食物。并多飲水。因為水作為劑,食物纖維在腸道內充分吸收水分,才能膨脹,軟化糞便,增加糞便體積和重量,刺激暢蠕動,誘導產生排便反射,促進排便。每天飲水2500-3000ml。每天早晨起床后飲用一杯溫白開水,或蜂蜜水??梢栽黾酉浪?,有利于排便。
1.2.4解除思想顧慮要經常給他們講解骨折及便秘方面的醫(yī)學知識,解釋其病情變化規(guī)律,讓他們對自己的病情及轉歸有一定的了解。并讓家屬配合幫助他們克服心理障礙,讓他們感受到社會及家族對他們的重視,以及他們對社會及家庭的重要性。從而建立起接受治療的最佳心理狀態(tài)。
1.2.5如以上方法仍無法緩解便秘,可遵醫(yī)囑適量服用緩瀉劑如口服麻仁丸,或使用開塞露塞肛等較溫和的方式緩解便秘。
2結果
通過以上舒適護理模式對骨折臥床便秘病人的護理,病人及家屬反應好,病人便秘有明顯改善,無一例不良反應發(fā)生。
3討論
骨折病人大多是突然骨折住院,易因為突然的身體功能及住院環(huán)境的不適應而致便秘,因便秘又會帶來一系列的身體不適反應。作為護理人員應高度重視骨折臥床病人便秘的情況。正確運用舒適護理模式服務于病人,使其“在生理、心理、靈性上達到最愉快的狀態(tài),或縮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促進其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生活中,患有慢性疾病的人、骨折后的病人,以及因腦中風、腦外傷而造成偏癱的病人,在經過醫(yī)院的一段時間治療回到家后只能臥床休息,因此使身體的重量長期壓迫某處組織,使該處的皮膚,皮下組織長期得不到動脈血液的供給,而導致組織缺血,腫脹,破潰,壞死等一系列變化,醫(yī)學上就稱為褥瘡。所以,對久病臥床不起的病人,特別是老人,家人就應該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病人要經常翻身,以減輕局部組織的受壓;對于不能自己翻身的病人,家人要協助其定時翻身,以預防褥瘡的發(fā)生。
由于臥床時間太長,會引起排痰不暢,以及墜積性肺炎的發(fā)生。所以,病人要經常不斷地變換。不同的有不同的作用。像發(fā)生了墜積性肺炎的病人,可以采取頭低腳高位,以利于肺內分泌物的引流;如出現了臀部的褥瘡,可以采取俯臥位或者側臥位。另外,要保持床鋪的平整、松軟,床單的干燥,皮膚的清潔,最好能夠每天用溫水擦浴局部組織,使局部皮膚血液運輸能得到改善。室內要定期開窗換氣,以保持適當的溫度和濕度。在幫助病人翻身、按摩、床上使用便器時,要注意不要推、拖、拉,以免損傷局部的皮膚。
還要保證病人全身營養(yǎng)的供給。由于這種長期臥床的病人,需要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糖、維生素等營養(yǎng)的食物,尤其是蛋白質的補充更為重要,因為它是組織生長,修復所必需的營養(yǎng)。要注意一點的是,由于病人長期臥床,活動量小,腸蠕動減少,很容易引起便秘,所以,在補充營養(yǎng)的同時,要注意粗纖維食物的補充。
要做好病人的日常護理,長期臥床的病人應該注意個人的清潔衛(wèi)生,這其中包括有口腔、皮膚、頭發(fā)等方面的清潔護理。
對于臥床的重病人,做好口腔護理有許多方面的好處,例如,可以保持口腔的清潔、濕潤、預防口腔的潰瘍以及感染等并發(fā)癥;還可以防止口臭、口垢,有利于促進食欲;同時通過對口腔進行護理,可以觀察口腔的變化,及時發(fā)現有無潰瘍、口臭或者感染等。要想做好長期臥床病人的口腔護理,簡單的方法就是漱口、擦洗牙齒。擦洗牙齒,從左到右,或者從右到左,縱向擦洗,注意擦洗牙齒時動作要輕柔,以防傷到粘膜及牙齦。
雖然通過藥物治療和智能訓練能延緩疾病進程,但現實生活中老年癡呆病人缺乏自我照顧能力和自我安全意識。限于經濟和醫(yī)療條件,大部分癡呆老人只能由家屬看護,家庭護理是提高病人生存質量的重要手段。而護理老年癡呆病人并非易事,除了照管日常生活,還要應對老人心理狀態(tài)異常的行為舉止,且越是晚期病情嚴重的病人,護理越重要。家屬在護理時應先確定幾個大方向。
首先要增強病人的自我照顧能力。要為老人設置方便合理的生活環(huán)境;安排力所能及的活動。這樣可以減緩病情發(fā)展。
其次是延緩老人的病情惡化及功能衰退。病人的認知能力退化和心理狀態(tài)有關,好的護理能幫助老人建立快樂、安全的生活態(tài)度。
再次是要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讓其感到活得有尊嚴。恰當的護理工作會讓老人的晚年生活更有意義。
最后,應盡量減少病人和外界的沖突。不僅要照料老人的生活、用藥、保健等方面,還應關懷老人的心理變化。病情會影響病人情緒,通過護理能減輕恐懼感,緩解焦慮,給老人安全感,避免受到傷害,或傷害他人。
明確了護理的大方向后,在具體照顧病人時,家屬可采用以下方法。
1.情感支持,掌握交流:尊重病人的人格很重要,千萬不要傷害病人的自尊心。要經常用撫摸動作和親切的話語,給予病人關心和愛護。和病人談話時語調要低,態(tài)度要和藹,吐詞清晰緩慢,不要嘲笑,也不要輕易否定病人的要求。
2.加強防護,防止意外:病情重的患者要做到24小時有人陪伴,病情輕的只需在他活動多的時間里加強看護就行。不要讓他單獨外出,以免迷路走失。最好在病人口袋里放一張寫有病人名字、家庭地址、主要看護人和主治醫(yī)生聯系電話的安全卡。在家中安全也要重視,比如讓病人穿防滑軟底鞋,在浴室、衛(wèi)生間安裝扶手,在臥床病人的床邊加護欄,等,以免病人跌倒。
3.合理安排日常生活:病人的飲食應豐富多樣,定時定量,以高蛋白、低脂肪、高纖維素、易消化的軟食為主。家屬要經常協助病入搞好個人衛(wèi)生,盡量讓他們做一些泡茶、洗碗、掃地、買東西等簡單家務,在頭腦中建立新的條件反射。要通過看電視、聽音樂、看報紙、讀雜志,給病人以視聽方面的外界刺激;經常有意識地讓病人記憶、判斷,以_到鍛煉大腦思維活動的目的。
4.對于有異常行為的病人要反復進行強化訓練:如果病人有隨地大小便現象,家人就應掌握病人大小便規(guī)律,定時督促病人上廁所。幫助病人養(yǎng)成有規(guī)律的生活習慣,活動時間不宜過長,周圍環(huán)境要相對清靜;當病入有不合理要求時,不要直接拒絕,要溫和勸阻或分散其注意力。
[關鍵詞] 腦卒中; 早期康復; 效果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12-117-01
腦卒中是一種突然起病的腦血液循環(huán)障礙性疾病,臨床上表現為一過性或永久性腦功能障礙的癥狀和體征,充分認識腦卒中的嚴重性,提高腦卒中的治療與預防水平、降低腦卒中的發(fā)病率,致殘率和死亡率是當務之急[1]。近年來,我們對40例腦卒中偏癱病人進行早期護理干預,效果滿意?,F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1月-2010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80例腦卒中偏癱病人,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40例,男27例,女13例,平均年齡65.9歲。腦栓塞28例,腦血栓形成12例。對照組40例,男26例,女14例,平均年齡64.3歲。腦栓塞29例,腦血栓形成11例。兩組病人一般情況比較無差異性(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早期康復護理措施:1)臥床期則以交換,保持良好肢位,進行被動運動、起坐訓練、床上運動訓練和開始日常生活活動訓練等為主;2)離床期進行坐位訓練、平衡訓練、起立訓練、言語訓練、認知功能訓練、日常生活活動訓練;3)步行期進行步行訓練。先在平行杠內訓練,作跨步訓練,二點步行與拐杖步行訓練等;如一切順利則可做上下階梯、跨欄等實際步行訓練,最后則為獨立行走訓練;4)同期進行言語訓練。
1.3 評價方法[2] 兩組病人均采用Barthel指數來評定病人日常生活能力,用簡式Fugl-Meyer評價法評測病人運動功能情況。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卡方與t檢驗。
2 結果 見表1。
3 討論 隨著科技發(fā)展、醫(yī)學進步,腦卒中的存活率較以前大大提高,但70%-80%的存活者均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運動、感覺、言語、吞咽、認知障礙等),成為家庭、社會的沉重負擔[2]。對腦血管疾病,尤其是偏癱患者,在現階段藥物治療尚無根本性進步時,出路在于康復治療,而不是耗掉患者絕大部分的治療費用于藥物治療上,特別是對于經費不足的患者,合理分配治療費用不僅對患者有益,對患者的家庭、社會同樣有意義。
腦卒中康復醫(yī)療的主要目的在于預防和矯正各類功能障礙,提高和加強身體控制功能,改善和增進日常生活水平能力,有資料表明:腦卒中經過正規(guī)系統(tǒng)康復治療后,60%的病人日常生活活動能夠自理、20%在復雜活動中需要幫助、15%需要較多的幫助、5%完全需要幫助??祻歪t(yī)療的主要原則是在一般和特殊療法的基礎上,著重對病人進行的教育和訓練,盡可能使其腦功能障礙降低到最低程度。腦卒中康復醫(yī)療包括:運動功能的康復,語言功能的康復,智能與精神癥狀的康復以及認知與感覺障礙的康復,特別是運動功能與語言功能的康復尤為重要[3]??祻椭委熞嗽谠缙陂_始,腦梗死發(fā)病第二天就可以做肢體被動運動,腦出血病人則需在病情穩(wěn)定后進行,尤其是運動功能的康復。腦卒中急性期開始運動功能康復的目的在于預防臨床常見的廢用綜合征,為日后的正規(guī)康復創(chuàng)造條件。以往腦卒中急性期強調臥床休息,在全面制動的思想指導下,病人雖只臥床1-2個月,就發(fā)生了關節(jié)攣縮、肌肉萎縮、肌力差、骨質疏松與性低血壓等,因此腦卒中病人只要生命體征平穩(wěn),就應在床上為病人進行翻身、按摩與關節(jié)的被動活動。
重視腦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復工作,應在專業(yè)人員指導下進行正規(guī)康復治療,避免廢用綜合征與誤用綜合征的發(fā)生,以提高康復療效[4]。本研究表明:經早期進行康復護理干預偏癱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及運動功能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護理方法(P
參考文獻
[1] 王維治主編.神經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134.
[2] 霍春暖,張雅靜,王國平等.腦卒中偏癱病人早期康復護理的探討[J].護理雜志,2007,16(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