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26 02:37:31
序論:在您撰寫英語課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著名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沒有任何興趣,而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愿?!笨鬃釉唬骸爸?,不如好之者,好之者樂之者。”許多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都有過這樣的感慨。作為英語教師,我對利用英語課堂教學法中培養(yǎng)學生興趣的重要性感觸頗深。心理學的研究和教學實踐表明:采用生動的,適合學生心理發(fā)展水平的教學方式,可以成功地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如英語教學(尤其在起始階段)應該在唱中學,在情景中說,在說中熟,在游戲中運用掌握。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多用英語組織教學,開辟英語語言環(huán)境,再配以大量的感性材料和電化教學手段,多給學生提供英語對話、表演、朗讀的機會和時間,使學生在語境中學好英語,始終保持濃厚的興趣。因此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應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小學生學習英語能否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習的興趣,小學英語應采取一切可能的方法,使他們喜歡學,樂于學。因此教師應通過多種激勵的方式,如:獎品激勵、任務激勵、榮譽激勵、信任鼓勵和情感激勵等。激發(fā)學生積極參與,大膽實踐,體驗成功,有了成就感,就有了自信心。教育應該是一種主動的過程,必須通過主體的積極體驗、參與、實踐,以及主動地嘗試與創(chuàng)造,獲得認識和語言能力的發(fā)展。特別是兒童具有模仿力強,求知欲強,記憶力好,心理負擔輕,表現欲和創(chuàng)造精神強等特點,這正是小學生學習英語的優(yōu)勢所在。然而他們的理解力相對較弱,注意力不易集中,不喜歡音調的重復和機械的訓練等。如果我們要孩子學習和理解語言的知識,背語言和語法的規(guī)則,就忽略了孩子學習語言的優(yōu)勢。不少孩子因為學不會音標或不喜歡語法或記不住單詞而掉隊,進行放棄英語學習。因此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必須從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的特點出發(fā),遵循語言學習的規(guī)律,從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入手,通過聽做、學唱、玩演、讀寫和視聽等多種活動方式,達到培養(yǎng)興趣,形成語感和提高交流能力的目的。通過提供大量的感知、體驗、模仿等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形成初步的語感。語音語調的學習包括發(fā)音、重音、語調、節(jié)奏和語流的多方面,要防止以單音準確為目的的教學,要通過多聽多練,多模仿,在有意義的語境中進行訓練,奠定語音語調的基礎,要培養(yǎng)學生交流能力就要創(chuàng)設交流的情景,使學生通過交流發(fā)展交流的能力。這就需要我們對情景情趣教育有個全面正確的理解,從而更好地把握提高學習興趣的關鍵所在。
一.對情趣教育內涵的理解情趣包含性情、感情、興趣、志趣等內容。兒童的情趣既有天性的童趣,又有后天習得性的社會情感和各種學習興趣及理想、志趣。我們所理解的情趣教育是指教師用自己的教育和愛心來培養(yǎng)和喚起學生對所學知識和學科的一種積極情感;同時,又指教師對學生參與學習過程中所蘊含著的一種好奇、好問、好學的求知熱情和探索精神給予尊重、愛護和引導,使學習成為學生有情趣的活動。因此,情趣教育實質上是一種情感教育,它要求整個英語教學不僅是一種語音、語調、語句的傳授和訓練,而且是一種溫馨的情感交流和智慧潛能的開發(fā),是社會交往能力的早期培養(yǎng)。有研究表明:"小學階段正是情感性學習形成的關鍵時期。"這階段兒童的學習活動帶有很大程度的情緒化傾向,當兒童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好奇心和強烈求知欲望時,不僅能產生情感遷移,而且會使注意力特別集中和持久,學習和交往能力迅速提高。因此,我們在情趣教育的探索中,十分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和培養(yǎng)。興趣有直接和間接之分。直接興趣指對事物本身的興趣,間接興趣指對事物運行結果的興趣。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本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都產生巨大的影響。隨著中國與世界各國日益頻繁的交往和合作,外語已成為走向世界、通往未來不可或缺的通告證。因此我們所做的一切必須與國際接軌,跟上時展的潮流。不難發(fā)現,一種新興的經濟----外語經濟已經在中國大地興起。連復讀機也隨之升溫,人們已經呼吸到了新鮮的外語空氣。因此社會、家長和學校對外語教學都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也有了很高的積極性。改革開放的社會環(huán)境與家庭的影響給兒童學習英語帶來了積極的影響。
二、英語課堂提問設計原則
1、激發(fā)興趣的原則
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是學習興趣,因此教師提問如果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他們就有了學習的原動力,這是啟發(fā)教學的關鍵所在。為此,教師必須從教材和學生心理特點出發(fā),引人入勝地、步步深入地提出富有趣味性、啟發(fā)性的問題,用科學的、藝術的、生動的語言,吸引學生去積極思維。
2、啟發(fā)思維的原則教師的提問,應富有啟發(fā)性。所提問題,能激發(fā)學生的思考與求知欲,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引起學生的探索活動,并在探索活動中培養(yǎng)創(chuàng)造能力。不能為提問而提問。教師必須明確,提問不等于啟發(fā)式,好的提問才是啟發(fā)式。因此好的提問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英語課堂教學中游戲活動的設置興趣是學好語言的關鍵,激發(fā)并保持小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就成為小學階段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之一。在眾多教學方法中,游戲教學無疑是一種激發(fā)并保持小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重要途徑。一個好的游戲活動能夠把課堂教學氣氛推至,使每個學生全身心地投入英語學習的世界。如何設置高效有趣的游戲活動呢?
一、教師話語的數量與質量
1.教師話語數量
根據課堂觀察,教師話語的數量受課型與教師個性差異影響較大。中學英語課型主要有對話課、課文教學課、復習課、語法詞匯教學課、練習試卷講評課。教師個性差異主要指年齡、個人素質,以及是否受過英語教學法培訓等。下表反映了五位教師講課的情況:
附圖
注:T[,1]、T[,2]……為教師編號;S[,s]為全班學生,OT為otheractivity
從上表不難發(fā)現。目前中學英語課堂教學的主要模式還是以教師為中心,尤其在上復習課、練習、試卷講評課時,基本上是以教師講、學生被動地聽以及教師寫、學生記的形式為主,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接受狀態(tài)。相對于其他課型來說,在對話課中,學生的課堂活動時間較多,課堂氣氛也比較活躍,學生情緒高漲,思維敏捷且注意力集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交流較多。
盡管教師話語時間并不是影響課堂教學效果最關鍵的因素,它應根據不同情況靈活處理,但從語言需要實踐這一觀點出發(fā),教師必須嚴格控制自己話語的數量,因為需要語言實踐的是學生而不是教師,教師的講述和說明只能幫他們學到一些語言知識,而不能幫助學生學會如何使用語言。另外,從當代應用語言學或教育心理學的觀點看,沒有學生參與的語言教學是不可能成功的。因此。教師應把怎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作為重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來抓。
2.教師話語的質量
教師話語的質量對課堂教學的效果是至關重要的,這是因為英語既是教學的媒介,又起著目的語(targetlanguage)使用的示范作用,是學生可理解輸入的重要途徑。教師話語的質量受許多因素的影響,例如。教師本人運用英語的能力,對教材的處理能力和課堂應變能力等。教師運用英語的能力包括教師的語音、語調、遣詞造句以及用英語進行課堂教學和交際的能力。教師應該使用準確、優(yōu)美的語音、語調和流利得體的英語進行課堂教學。教師應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課本,對教材內容的掌握應達到相當嫻熟的程度。在組織課堂教學時要做到流暢優(yōu)美。教師在課堂上耗費在思考教材上的精力越少,就越有余力根據學生接受能力的反饋信息協(xié)調語言,學生腦力勞動的實際效率也就越高。另外,教師要有很強的話語應變能力,因為我們面對的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知識、有判斷力的學生。教師不可能在課堂上“目中無人”地“獨白”,教學也不該是教師單方面的輸出知識。從言語的交際過程看,教學語言具有交流的反饋性,課堂上教師的注意力的真正中心并不在自己的講述,而在學生的思維狀況,教師應根據課堂反饋相應地作出話語調整。教師話語調整的目的是使語言更容易理解,更有利于語言習得。根據Chaudrow對教師話語的調查,教師話語調整中會出現以下情況:
(1)教師話語速度減慢。
(2)教師話語中停頓頻繁,時間更長。
(3)教師的發(fā)音趨向夸張化。
(4)教師所用的詞匯更基礎。
(5)從句出現率低。
(6)陳述句比疑問句多。
(7)教師自己重復增多。
但根據筆者觀察,教師話語的過分調整會導致學生過于被動地聽、依賴性強和輸入密度減小的后果。根據克拉申的輸入假設,教師提供給學習者的語言材料應略超過他們現有的語言能力的材料。也就是說如果學習者有i的水平,那么輸入的語言在難度上就必須有一個小小的跳躍,即i+1,因此教師應高度重視話語調整的量和度。
教師話語要有機動性,課堂教學不能機械呆板,不能搞程式化。我們經常聽到類似這樣的開場白:"Goodmorming,Class.Yesterdaywelearnt....Firstlet''''sreviewwhatwelearnt,then
we''''lllearn....Pleaseopenyourbooksandturntopage..."這種開場白顯得有點蒼白。提不起學生的興趣,而興趣與注意力是密不可分的。上課剛開始的十幾分鐘往往是學生精力最充沛、注意力最集中的“黃金時刻”。教師應刻苦鉆研。精心設計出獨特的、恰當的開場白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為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
二、教師提問行為分析
1.提問的形式
問題是學生思維的開端和求知的起點,因此,英語教師從不放過“設疑”這一法寶。根據英語教學特點,課堂提問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Yes/No"或"True/Fallse"形式:答案所需的資料都包含在該問題中,只需用Yes/No或True/False來回答。
(2)"or"形式:只需要選擇問題中的一個詞或詞組來回答。
(3)"wh-"形式:指以who、why、when、where、howmany等詞開頭的提問。
(4)引導或啟發(fā)的形式(elicitation):教師說出問題答案的前部分,讓學生完成后半部分。
(5)翻譯形式:讓學生進行英譯漢或漢譯英。
2提問的內容
課堂提問根據所要求回答的內容可分為非限答式提問(Open—endedquestions)或參閱式提問(referentialquestions)和限答式提問(close-endedquestions)或展示式提問(displayquestions),前一種提問需要學生進行判斷,運用以前已有的知識自由發(fā)揮,各抒已見,例如WhyChina''''scapitalisBeijing?;后一種提問只要求學生將既定的答案說出來,屬于事實問題中學英語課堂提問中,限答式提問遠遠超過非限答式提問,這顯然不利于學生利用所學過的語言知識進行具有創(chuàng)見性自我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不利于學生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的培養(yǎng)。
教師“問”是學生“答”的前提,課堂提問功能的實現首先取決于教師提問的質量和提問的藝術,對所提問題的設計既要“回顧事實”、“理解句義”、“復述要點”,還要將所提問題分門別類,例如,在方法上將提問分為引導式、分析式、推理式、歸納式、挖掘式和評議式等。在內容上分為釋疑類、思考類、感受類、理解類、常識類、創(chuàng)造類等,使學生自始至終置于有引導有啟迪并與他們自己有關聯(lián)的問題當中,在討論問題時自覺或不自覺地變被動地聽為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過程變成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交流過程。
3.教師的提問方式
教師的提問方式主要有:①指定學生回答(norminating);②學生集體回答(Chorus-answering);③學生自愿回答(volunteering);④教師自問自答(teacherself-answering)。從筆者課堂觀察來看,不同的教師對上述四種提問方式各有側重,
這也許是因為中國的學生習慣于聆聽教師的授課和集體概念較強的原因吧。同時,筆者發(fā)現教師提問存在一定的區(qū)域性,坐在前幾排的學生被提問的次數明顯高于坐在后排的學生;自愿回答的學生僅局限于少數成績較好、性格外向的學生。此外,教師自問自答雖然省了不少時間,也保持了課堂教學的流暢,但卻大大削弱了提問的價值。教師提問應以交際形式進行,通過教師提問不僅能促進學生積極思維,提高學生的判斷力和想像力,而且能促進學生間、師生間的情感交流,疏通“信息溝”,促進教學相長,教師應盡量讓多一些學生參與課堂交際活動。當然由于受客觀條件的限制,如大班上課,課時少,學生差異大等等,不可能要求每個學生回答,但每個學生會被問題引導思考,并追索答案,教師有目的地加以點拔和指導,就達到了語言教學與學生能力培養(yǎng)相結合的目的??傊?,教師提問要起到stimulating,activating,facilitating,enabling的作用,學生要有involvement,engagement,enioyment的效果。(夏紀梅,1999)
4.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等待時間的長短
教師話語占課時絕大多數時間,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教師提問后等待學生回答問題的時間(waittime)太短。根據觀察有80%以上的教師在提問后一秒鐘或重復一遍問題后立即叫學生回答,其結果是對那些Yes/No或False/True之類的問題,學生可以馬上給出答案(這其中還存在著學生是否真正理解的問題)。如果要求回答的問題需要學生進行歸納,如語篇的中心,一、二秒鐘的時間遠遠不夠,當教師看到被叫學生回答不出時,就會立即叫另一位學生回答或干脆自己回答。筆者從與幾位上課教師的交談中得知造成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是:①現行的英語課時少,內容多,教師為了完成教學計劃必須趕進度;②教師害怕冷場的尷尬。為了保持課堂教學的流暢。教師在學生口頭沉默而思想最活躍的時間就迫不及待地替學生給出答案,剝奪了學生抓住要點以及找出問題答案的機會。這種課堂交際對于學生輸出起到的作用相當有限(王銀泉,1999)。根據Rowe(1974&1986)對課堂提問等待時間的調查分析,教師如果把提問等待的時間延長到3~5秒,就會出現以下情況:
(1)學生對問題回答的長度增加;
(2)學生能恰當回答問題的比例提高;
(3)學生不能回答的機會減少;
(4)學生在回答時增加了自己理性的思索與推測;
(5)學生與學生之間對信息的比較有所增加;
(6)學生推理性的語句增加;
(7)學生能更多地提出自己的疑問;
(8)學生在課堂里能參與進行口頭交際的機會與時間也有所增加。
Rowe的闡述說明了教師等待時間的長短對英語課堂教學有著重要的意義,應引起中學英語教師的高度重視。
三、教師對學生回答作出的反饋
蘇霍姆斯基說:“教師的工作有這樣一個特點。就是要經常評價自己的學生?!苯處煹姆答佊谜Z通常分為肯定的反饋(positivefeedback)和否定反饋(negativefeedback)兩大類。教師應該清楚,評價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掌握在“教師手里的一種教育工具,它應當激發(fā)兒童的學習愿望。幫助形成這種愿望,而不是對于不愿學習的一種懲罰”。因此教師應多給予表揚。肯定的反饋對學生起著鼓勵與促進作用,在學習的成長的道路上將成為催促上進的推動力。即使回答不對或不完全對,也應用婉轉的語氣給予評判。例如教師可以說:"It''''syou
ropinion,maybeit''''sright""Younearlyhitthepoint,butwillyouplease...?"
等等,盡量避免用否定的反饋,它往往使學生感到羞愧而承受很大的心理壓力,不利于學生的有效學習。
從課堂觀察發(fā)現,部分教師傾向于一味地糾正學生的語言錯誤。對于出現的語言錯誤,教師應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內容方面,例如用錯詞;糾正方式以重構(reformulation)為主,不提倡過分糾錯,它不利于提高學生流利地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四、教師的講解
對教師話語的分析顯示,教師講解主要內容為:(1)課文內容;(2)語言點,即單詞、詞組的含義;(3)句子的含義和結構。講解的方式為:(1)課文內容,主要歸納段落中心、篇章中心和作者觀點;(2)單詞、詞組,主要用同義詞替換或用學生學過的表達法進行解釋并舉例造句;(3)分析句子,主要分析其語法結構即主、從句。在分析過程中偶爾借助母語。
在詞匯教學中教師往往把課文中出現的新單詞、詞組單獨地列出來進行講解、舉例。這種教學方法有三個缺點:(1)對詞匯教學中應重視的上下文和語境的關系重視不夠。因為一個單詞的確切意義不在單詞本身,而在其同上下文的聯(lián)系。(2)在講解過程中,教師注重學生對詞匯的理解,忽視了對學生詞匯具體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3)課堂教學主要以教師的講解、舉例為主,即教師的輸入為主,學生的輸出得不到保障。我們應該承認理解是輸出的基礎,沒有理解也就沒有輸出。然而理解只能在輸出中得到檢驗和修正。如果沒有輸出,就很難看出理解,沒有輸出就無助于語言的習得。因此教師應努力讓課堂成為學生語言實踐的場所。
又據筆者觀察,有百分之八十的教師強調學生對語言材料進行逐句的理解,他們往往把教學重點放在詞匯、語法等語言難點的講授,忽視了要求學生對文章整體內容以及內涵的理解和掌握。經驗告訴我們,單純講授語法、語言結構和語言點很難幫助學生學會怎樣表達。教師應對文章的內容做整體處理,要兼顧意義和語言講解,課文可以采取從整體到部分、自上而下的教學方法,即:篇章分析——段落——句子——詞組——單詞。從理解整篇內容入手,要求學生運用所學語言和知識瀏覽捕捉重要語言線索,對所讀文章獲得一個總體印象,然后分段找出中心思想、主題句和重要信息。在此基礎上,再把一些長句和難句放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進行語法分析、講授和訓練,進而要求學生在一定語境中掌握語言表達方式、詞組和詞匯。這種教學方法既重視語言知識基礎又強調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它能使學生在較短時間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劉緒華,1999)
綜上所述,教師在教學中應更重視話語質量;教師話語的時間應根據不同情況靈活處理;教師對具體課堂環(huán)境中使用何種話語應有所了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盡量多用非限答式問題,充分發(fā)揮學生自己的思維想像能力;教師對學生的回答應給予反饋;在對教師崗前和在崗培訓時應強調教師話語的重要性及其與語言習得的關系。
【參考文獻】
1夏紀梅:“堅持符合客觀實際的大學英語教學路子”,《外語界》1999第4期,31-37。
2梁正溜:“在英語教學中要注重輸出”,《外語界》1999年第4期,53-55。
3王銀泉:“第33屆國際英語教師協(xié)會年會側記”,《外語界》1999年第2期,54-55。
4劉緒華:“語篇分析理論和逆向型教學法”,《國外外語教學》1999年3期,16-19。
關鍵詞:英語教學傳統(tǒng)美德教育滲透
在學校教育工作中,德育是靈魂。她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其內涵包羅極為廣泛。從內容上來概括,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是中華優(yōu)秀民族品質、優(yōu)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氣節(jié)、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禮儀的總和。把德育放在首位,加強德育科研工作,對于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新一代具有導向作用。初中生是未成年人,而中華傳統(tǒng)美德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精神資源。學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主陣地,學科課堂教學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主渠道。所以,每學期開學校領導總是號召全體教師在授課時應滲透德育教育,雖然是滲透,但卻是有明確的目的和意識的。它是推動學校德育工作和培養(yǎng)德育“四有”新人的有效途徑。因此,作為一名英語教師,要善于將傳統(tǒng)美德施與潛移默化之中,讓傳統(tǒng)美德在英語課堂上閃光。
一、傳統(tǒng)美德教育與初中英語教學的結合點
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科,在英語教材中,有許多對話和課文都蘊含著我們中華民主的傳統(tǒng)美德的內容,如有助人為樂的;有尊老愛幼的,有勤儉節(jié)儉的;有誠實守信的;有團結互助的;有立志成才的;有助人為樂的;還有嚴己寬人的,等等,學到類似這樣的課文我就會結合中國民族精神有意地對學生滲透我國的高尚民族美德。可見,英語學科滲透傳統(tǒng)美德教育具有一定的結合點。
二、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滲透傳統(tǒng)美德
在英語教學中滲透傳統(tǒng)美德教育時,強調的是“滲透”二字。即在英語教學中貫徹思想教育,要滲透不要強加,不要牽強附會地將英語課上成思想品德課;要不露痕跡地滲透,潛移默化,做到“潤物細無聲”。這就要求教師要找到教材的滲透點,并關心學生的思想動向,把教材內容的德育因素與學生的思想動向的教育要求結合起來,巧妙地自然地對學生進行傳統(tǒng)美德教育。
1.英語教學與愛國主義教育相結合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tǒng),愛國歷來都是傳統(tǒng)美德的重要內容,它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感情基礎和道德規(guī)范。是推動中國社會前進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主旋律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中國培養(yǎng)四有新人的基本要求。在當代中國,愛國主義是鼓舞全國人民實現民族振興的強大動力,偉大的時代需要偉大的精神。弘揚愛國主義傳統(tǒng),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無疑具有偉大而深遠的意義。愛國主義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體素質的基礎性工程,是引導人們特別是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理想、信念、人生觀、價值觀,促進中華民族振興的一項重要工作。我們英語教師在教學中應通過故事結合中國偉人的感人業(yè)績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之情,引導學生運用自己所學過的單詞和一些簡單的語言來講述曾經為祖國奉獻出寶貴的生命的英雄們的事跡。這樣在鞏固英語的學習的同時,也訓練了英語的寫作,更加深了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很好的在課堂中滲透了愛國主義的教育,從而增強學生建設祖國、振興中華的責任感。2.英語教學與禮儀教育相結合
禮儀教育是一種道德修養(yǎng),健全人格的教育。在少年兒童心理與行為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初中階段),加強禮儀教育,對兒童形成健全的人格起著重要的作用。禮儀是指人的言行舉止要合乎一定的規(guī)范,待人接物要和藹可親、平等、公正、禮讓。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非常崇尚禮儀,號稱“禮儀之邦”??追蜃釉f過:“不學禮,無以立。”就是說一個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須從學禮開始。禮儀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社會風貌、道德水準、文明程度、文化特色、公民素質的重要標志。作為一名學生,禮儀是一個人思想覺悟、道德修養(yǎng)、精神面貌的文化教養(yǎng)的綜合反映。因此,我在遵循知識傳授的同時,運用教材內容,有機地進行禮儀教育。如學“true;believe”等時,我教育學生誠實、守信的品質;學“stop;station;office;class”時,教育學生在公共場所要注意禮儀;學“help;wrong;state”時,教育學生要互相寬容,誠意待人,知錯就改。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
3.英語教學與孝敬父母、尊敬師長相結合
素質教育理論的前提是教育人本論,它的核心是:強調尊重、關心、理解與相信每一個人。古人所講的“仁愛孝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中最具特色的思想精華?!叭省钡暮诵氖恰皭廴恕?,即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同情人。在家庭生活中,“仁愛”以“孝悌”為根本,崇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從而形成一種濃厚的家庭親情,進而有利于形成“尊老愛幼”的社會風尚。但是,這種美德在一些獨生子女的身上很少表現,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家庭生活鏡頭:吃過飯后孩子扭頭看電視或出去玩耍了,父母卻在那里忙碌著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東西,父母總是先讓孩子品嘗,孩子卻很少請父母先吃。所以,在平時的英語課堂教學中我注意每一個教學細節(jié)。例如,Theoldmangotintothecar.我們不譯為“老頭進了小汽車”,而是譯為“那位老先生上了那輛小汽車”。在看圖作文和材料作文中盡量多選取尊老愛幼,扶危助困,奉獻愛心題材的素材讓學生寫,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教育。
4.英語教學與勤儉教育相結合
文章分四部分:一、比較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和地位。從名人、專家談外語比較教學,以外語比較教學的歷史回顧從哲學、心理學觀點共三方面給予肯定。同時通過頗具體表性的外語教學法關于“比較”的觀點的描述,說明無論是提倡、吸收或反對“比較”的各種教學法流派,實際上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瑣程度地使用比較教學的方法??陀^上從不同的側面,肯定了比較在外語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二、外語教學的比較原則。即怎么比?比什么?防止什么?本文從外語比較教學的實踐經驗中提出比較三原則。即1、可比和實用2、適應和啟發(fā)3、側重和層次。三、外語比較教學的分類和應用。按照語言的內外關系、具體內容和使用時間劃分成不同的比較類別,以使“比較”更具有系統(tǒng)性。在比較的具體操作過程中,由于其范圍廣,內容多。本文僅就英漢語法中的部分問題,英漢修辭中的同音同義詞連用,英語“比較句”和數學中的“大于、小于、等于”的關系等幾個方面簡要說明如何把比較應用于外語教學。四、小結。我們既要重視比較在現代外語教學中的重要性和有效性,也得承認它是輔助的教學手段。我們要利用它,并把它和其它手段結合起來,走出一條以漢語為母語的學生,能高效率地學習外語的教學新路子。
一、比較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和地位
現代外語教學法提倡聽說(讀)領先和摹仿,特別是當前使用英語新教材進行教學時,是有積極意義的。但也容易走向另一極端,即忽視自覺的學習手段,特別是忽視比較,忽視指導學生運用“英英比較”和“英漢比較”進行學習,從而失去它們在外語教學中應當充分發(fā)揮的作用。
古今中外很多名家學者都非常重視外語教學中比較的作用。從所周知,恩格斯是一位卓越的歷史比較語言學家,他很重視比較的方法。[1]前蘇聯(lián)語言心理學家阿爾捷莫夫(B.A.ApчeMOB)說:“把外國語和本國語進行比較,就更易于掌握國語,并能深刻地認識本國的語言?!盵2]魯迅則談得更為明確:“倘苦要知道外國那一句,就是中國的那一句,則教師愈會比較,就愈有益處。否則,發(fā)音即使準確,所得的每每不過一點皮毛?!盵3]現代語言學家張中行先生認為:“兩種事物,有同有異,可以比較,也應該比較。比較清楚了,可以有所知,知總比不知好。何況還有不小的益處。”[4]呂叔湘先生也認為:“一種事物的特點,要跟別的事物比較才顯出來。拿漢語和英語比較,漢語的特點和英語的特點都顯出來了,這種比較研究,對于教學很有用?!盵5]比較在外語教學中的地位一直受到人們的極大關注。最早從科學角度,倡導在外語教學中要進行本族語和外語的系統(tǒng)對比,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翻譯的是德國的馬蓋爾(K.Marer)。他從事外語教學活動的期間正是語言學研究中歷史比較法的流行時期,馬蓋爾根據歷史比較語言學的理論在翻譯法的基礎上創(chuàng)建了翻譯比較法。(Translation-comparisonMethod)自本世紀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前蘇聯(lián)外語教學界也確認了“比較”在外語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廣泛地使用了比較教學,提出了自覺對比法。(Co3HaTeлbHo-CoлacTaBNTeлbHblHMeTOл)五十年代末,又吸收其他外語教學法的長處,提出了仍然充分重視雙語比較的自覺實踐法。(Co3HaTeлbHO-лpakTNHeckNйMeToл)此外,還有從初中中期開始,各門功課都用雙語教學的沉浸法。(ImmersionMethod)六十年代,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卡魯爾教授(T.B.Carroll)提出的認知法。(CognitiveApproach)也強調了比較的作用。近年來有些國家的語言研究和教學工和者,還提出并形成了比較教學的新學科——語言國俗學或語言國情學。(лNHroBocTpaHoBeДeHNeNлNлNHroBOCTpaHaBeДeHNe)從報章雜志報志的和筆者親眼目睹的教學實踐,我國廣大外語教師和語言研究者們都在大力探索“比較”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逐步確立它用有的地位。其成績和經驗是不能低估的。
誠然,由于語言教學受教育學、心理學和民族習慣等諸多因素的復雜影響,外語比較教學迄今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經驗,但總的說來,尚處在不斷摸索和完善的階段中。然而我們也不能同意某些外語教學法那種排斥和貶低“比較”在外語教學中地位的極端觀點。例如直接法(DirectMethod)認為,在外語教學中要排斥比較,要立足于單純摹仿和機械操練。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掌握地道的外語。但實際上除了在學習的起始階段可以借助實物、手勢和表情,進行單純摹仿和機械操練外。隨著學習的深入,要求用外語表達主觀對于極其復雜的、不斷變化著的客觀世界的反映和感受,尤其當要表達抽象思概念時,如果光憑單純摹仿和機械操練就很難以為繼。功能——意念教學法(Functional-notionalApproach)甚至主張在教學過程交際化的大背景下,對因母語習慣影響等原因導致產生的雖不影響交際活動的語言錯誤,采取放任自流的態(tài)度。不通過“比較”或其他方法去糾正,這至少是不夠明智的做法。
而且即令在起始階段,直接法和功能——意念法等也不可能完全排除比較,第一,在具體教學時,例如教師指著一張書桌說:Thisisadesk。雖然教師并未說一個漢語單詞,但學生還是要依賴感覺器管的感知和母語的認識,才能了解到deskÙ是“書桌”Ù就是desk,所以盡管教師沒有作比較,但不能說學生沒有雙語比較的思維活動。第二,通過教學實踐,即使象大力提倡直接法的代表,如英國的應用語言學家和外語教育家帕默(HaroldE.Palmer)也終于認識到培養(yǎng)學生新的語言習慣時,需要充分利用比較,利用舊語言習慣中有用的部分,即母語和外語中完全相同的部分。聽說法(Audio-LingualApproach)的后期聽說法或稱之現代聽說法也極為重視“比較”的地位。例如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莫爾坦(W.Moulton)等在總結聽說法的五項教學原則時就指出:外語的內部結構要進行對比分析;本族語與所學外語的結構也要進行對比分析。在分析的基礎上確定學習難點,把主要精力放在攻克難點上。[6]“有比較才有鑒別?!笔侵袊乃渍Z。而英美人則說:Therecanbenodifferentiationwithoutcontrast.這說明“比較“在各民族中,都是一直廣為實踐的,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和地位更是毋庸置疑的。
究其原因,若從哲學理論上說,大凡各種事物都存在有普遍性和特殊性,語言亦是如此。各種語言都有其特殊的規(guī)律,但也有其共同的原理。而“比較“就是要找出它們的異同。只有比較,才能準確地掌握某種外語的特點和規(guī)律,也只有比較,才能顯露出具體語言的結構特點,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某種語言結構的本質。
從心理學上看,外語的學習通過比較,也大有神益。俄國生理學家巴甫洛夫(NbaHΠeTpoBNчΠaBΠOB)認為人對語方的掌握是建立人的第二信號系統(tǒng)的過程。而學習外語實際上是建立一套新的第二信號系統(tǒng)。它是在母語,也就是原有第二信號系統(tǒng)業(yè)已牢固形成,即有了自覺的母語習慣的條件下進行的。母語習慣是一種動力定型。(即動型)(ДNΠaTNчecKNйCTepeoTNT)動力定型一旦形成便有強大的保守性。如果聽任這種原有的第二信號系統(tǒng)或由動力定型自發(fā)起作用,則對新的第二信號系統(tǒng)的建立確是弊多利少。但如果事先能自覺采取雙語或多語比較,并輔之相當練習的措施,那么對兩種語言中相同的部分,就能充分認識并直接借用,促進其正遷移的積極導引作用;對不同的部分,就能充分掌握并主動防止,抵銷其負遷移的消極干擾作用。這就是心理學上的“對比分化“原理起了作用。經過對比,從雙語泛化到雙語分化[7]。
從以上分析,足見“比較”在外語教學中的主要作用是:能夠更清楚地認識外語的結構和本質,能夠預言、解釋、改正和消除母語對外語學習可能產生的錯誤。因此,我們應當主動地應用比較,極大地提高外語教學的效率。
二、外語教學的比較原則
任何教學法和教學手段總是為具體的教學目的服務的。為了保證促進卓有成效,就必須在一定的原則指導下開展活動。同時,教學方法和手段的使用,往往要受到一定客觀條件的限制。因此制定一些原則是必要的。在外語教學中應用比較,也必須遵循比較的原則。本文試從比較材料的選擇和比較方法的使用兩個方面,提出以下的比較教學原則。
1、可比和實用原則(ComparabilityandPracticality)可比性。兩物相比,必須彼此相當,有其共同的基礎。否則,比較就沒有意義。例如英漢兩種語言的聲調和語調具有完全不同的內容,因此難以比較。也絕不能把彼此并不相當的項目放在一起比較,或主觀地把兩種語言里的相似材料拉扯成同等關系,進行“比附”。例如“太陽紅”,不能譯成Sunred.我在教室里。不能譯成Iinclassroom。
實用性。指以提高學生實際使用語言的能力目的,教師多用實例,以所學的語言事實作比較。便于化解教學難點,串聯(lián)、鞏固學生已學的知識。盡量少研討理論性問題。例如漢語的“我生病了”。英語說作“I’mill。”漢語是動賓詞組作謂語,漢語習慣以動態(tài)的詞來表示;而英語,只要有可能大多用靜態(tài)的詞表示。對這些語言現象,教師指出不同的表達習慣就可,不必說明英漢語的動態(tài)和靜態(tài)的詞匯理論問題。
2、適應和啟發(fā)原則(AdaptationandElicitation)
適應性。比較具有一定的適應性。我們常說教師備課要吃透兩頭。一要熟悉教材,二要了解學生。那么“比較”也就不能一成不變。不僅不同的教學內容和不同的教學對象,在比較時,程度、范圍和方法各不相同。即使是相同的教學內容和相同年級的學生,雖有共同的規(guī)律可循。但因為具體條件不同,就不能滿足于固定不變的比較模式。例如,英語中有這樣兩個句子:Pleasetellmewhenhecomes.“當他回來時,請告訴我?!盤leasetellmewhenhewillcome.“請告訴我他什么時候回來?!边@兩句話的詞匯,語序等基本相同,但表達的意義很不一樣,對于低年級學生,經過比較使其明確句子表達的不同意義即可。但對高年級學生,通過比較,不僅要其明確句子的意義,還應該幫助學生解決狀語從句和賓語從句混淆的問題,同時進一步強化狀語從句中不用任何形式的將來時這一概念。
啟發(fā)。指的是教師應該啟發(fā)、誘導學生自己對語言材料進行比較。不要搞包辦代替的一言堂。指的是應以歸納法原則進行比較數學。即盡量用歸納法(InductiveMethod),少用演繹法(DeductiveMethod)。因為演繹法教學過程簡便,雖然省時省力,但容易形成“注入式”教學,不過有時遇到難以歸納的語法規(guī)則,可以使用演繹法。復習時,更可以歸納和演繹交替運用,也就是綜合和分析交替應用,這也是一種比較,將使學生對所學的東西,印象更為深刻。例如,在教學了某些動詞跟帶的賓語從句,必須使用虛擬語氣的語法規(guī)則之后,可以依次向學生展示下列一組句子:
Isuggestedthatthemeeting(should)beheldthenextday.
Itwassuggestedthatthemeeting(should)beheldthenextday.
Mysuggestionwasthatthemeeting(should)beheldthenextday.
Thiswasmysuggestionthatthemeeting(should)beheldthenextday.
經過啟發(fā),讓學生自己觀察和比較,就能歸納出動詞suggest所對應的名詞suggestion在表示虛擬語氣的主語從句,表語從句和同位語從句中使用的方法。
3、側重和層次原則(EmphasisandLevel)這主要是調階段側重性和層次的延伸性。先說階段的側重性,隨著教學時間的推移,學生外語水平的提高,外語教學里諸種關系的變化,按照不同的教學階段和不同的具體條件,比較教學也應該有輕有重,循序漸進。一般來說,學生在外語的初級感知階段,不必比較或盡量少比較。但當有了一定的外語感性認識以后,比較就可以增多些。例如在起始階段,就僅僅側重于語言的對比。既可以進行英語的前、中、后單元單的對比,單元音和雙元音的對比,輔音中成對的清濁音對比等的“英英比較”,也可以進行英語和漢語中相似音對比的“英漢比較”。而至于語法規(guī)則和語言現象就暫時不必比較。又例如在教學英語定語從句的起始階段,我們可以通過合并單句的比較來啟發(fā)學生,讓他們較快地掌握定語從句。如:
Tomisaworker.Heisstandingthere.
ÙTomwhoisstandingthereisaworker.
但在學生初步掌握了定語從句之后,我們可以把側重點轉移到與其他從句的區(qū)別上。讓學生自己觀察和比較,從而深化對定語從句的認識,也有利于對其他從句的進一步了解。例如:
Thetruth(thathefound)hasbeenproved.(含定語從句)
Thetruth(thattheearthisround)hasbeenproved.(含同位語從句)
Itisthetruth(thattheearthisround).(含主語從句)
因此,如果教師能把握住不同階段的具體的教學要求,就可以自覺地控制、調整比較的側重面和側重量。從而更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
再說層次的延伸性。事物是由低級到高級,簡單到復雜向縱深發(fā)展的。外語教學中的比較也有一個由淺入深的延伸漸進過程。例如當教學英語復合結構時,拿其最基本的形式和漢語兼語式相比,那是很快就能讓學生領悟到英語復合賓語特點的。如:
1、人們叫他為湯姆。
TheycalledhimTom.
2、我叫人給我理發(fā)。
Ihadmyhaircut.
3、我要讓一個人來。
Iwillhavesomeonecome.
4、老師勸他買了一本書。
Theteacherpersuadedhimtobuyabook.
但漢語兼語式有個條件,即前面的謂語動詞是“使、叫、要、讓、請、勸、派”等使役(令)性動詞。而英語的復合賓語卻不受此限止。所以如僅就漢語的兼語式與之比較,還是單一的層次的。隨著學習的深入,應該進行更多層次的比較。象漢語中部分“主謂詞組”作賓語與英語復合賓語的比較。如:
5、我看見他在樹上。
Isawhiminatree.
6、她聽見女兒正在唱歌。
Sheheardherdaughtersinging.
進一步還可把漢語中部分“得”字句與英語復合賓語比較。如:
7、他愁得頭發(fā)都白了。
Heworriedhishairwhite.
8、戰(zhàn)士們揍得敵人亂叫。
(一)詞匯學習的內容
《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英語教學大綱》將一個學期作為一級,對各級的單項教學要求做出規(guī)定,其中對詞匯的四級要求是:“通過基礎英語課、閱讀課和其他途徑認知詞匯5500~6500個(含二級要求的4000~5000個),正確而熟練地使用其中的3000~4000個及其最基本的搭配。”那么,在英語專業(yè)基礎階段,詞匯學習的內容具體有哪些呢?普通詞典提供的有關詞的信息包括拼寫、讀音、詞法、語義、句法和詞源等?!毒C合英語教程》每冊單詞表列出的詞匯內容包括拼寫、讀音、詞法、詞義、詞組、慣用語等。在語言學中,詞匯學作為語言學研究的一個層面,與音位學、形態(tài)學、句法學、語義學并列。而詞匯學作為一門相對獨立的語言學學科,從大多數詞匯學著作來看,詞匯學研究的內容主要包括詞的形態(tài)、詞的意義、詞的來源和詞典編纂等。Nation認為,當我們聽到或看到某一單詞時,能識別,會發(fā)音,會拼寫,會用正確的語法形式在適當的語境使用它,就算掌握了這一單詞。歸納起來,詞匯學習的內容離不開對音、形、義的掌握,同時,能否有效地使用詞語是衡量詞匯學習情況的標準。
(二)詞匯學習的廣度與深度
對于英語專業(yè)的學生而言,存在著詞匯學習廣度與深度的問題。詞匯學習的廣度,是指以擴大詞匯數量為目的的學習,只要學習者會聽、會看,就算完成任務。在教學活動中,常??梢钥吹綄W生背詞典、背單詞表。脫離語境的單詞表能夠幫助我們在短時間內記住大量詞匯,但不利于長時間的有效記憶。而詞匯學習的深度是指一個詞語的來源,構詞過程,它所屬的語義場,它的同義、反義關系,上下義、整體部分關系,一詞多義情況,同音同形異義情況,它的搭配,它使用的語體,等等。學習者能否恰當地輸出語言進行說和寫,可用于衡量詞匯學習是否達到一定的深度。2009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7版)》收錄單詞、短語183500條;2010年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的《韋氏高階英語詞典》收錄詞匯10萬條。對外語學習者來說,掌握如此多的詞匯是很困難的,甚至大多數以英語為母語的使用者在日常生活中也只用到其中的一小部分。因此,在英語專業(yè)基礎階段,熟練掌握大綱規(guī)定的3000~4000個詞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擴大詞匯量,是比較可行的方法。
(三)詞匯學習與詞匯習得
長期以來,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注重學習,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接受,效果并不顯著。近年來隨著語言學研究的深入,詞匯習得的方法被大力提倡。詞匯習得被認為是一種自然的方式,該方式提倡根據語境推測詞義,盡量避免直接對詞語下定義或進行翻譯(P4~18)。閱讀能提供語境,通過大量閱讀習得的詞語,我們通常能較好地掌握其內涵、搭配等。然而,推測詞義并不容易,因為這需要足夠的知識積累和一定的推測能力,而推測能力又不等同于詞匯能力,若僅僅依靠大量閱讀、接觸語境的方法來學習詞匯,效果不佳。因此適當的詞匯教學是必要的,這樣可以使詞匯學習步入系統(tǒng)的、合乎邏輯的軌道,變成可監(jiān)督、可控制的過程。
(四)影響詞匯學習的內外部因素
影響外語詞匯學習的內因之一是語言遷移,學習者是在掌握母語的情況下進行英語學習的,因此其固有的母語知識或多或少會對英語詞匯學習產生一定影響,比如,許多學習者都是通過漢語釋義來記住英語單詞的詞義的。而許多教師也會通過單詞聽寫,即教師說出漢語意思,學生寫出英語單詞的方法,來檢查學生單詞的掌握情況。從翻譯學的角度看,每個英語單詞和其漢語釋義并不是一一對等的關系,因此這種學習單詞的方法難免有失偏頗。影響詞匯學習的外部因素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語言輸入,語言輸入包括任何書面或口頭的形式,其來源可能是以英語為母語的外國人、中國教師,或另一個學習者即同學(P233~239)。因此多渠道的詞匯輸入無疑是有益的。在詞匯輸入過程中,按照Krashen輸入假說的觀點,輸入的內容要稍稍高于學習者的能力水平。而詞匯輸入的過程中有正面輸入和負面輸入之別,因此對輸入內容進行適當的總結反饋是一種必要的強化與監(jiān)控手段。
二、詞匯教學問卷調查結果統(tǒng)計分析
為了調查學習者詞匯學習的情況以及綜合英語課與詞匯教學的關系,筆者設計了一份含有16個題項的問卷(其中13題為單選題,2題為排序題,1題為多選題,問卷內容涉及學習者對詞匯學習的認識、對綜合英語課的評價以及詞匯學習的廣度與深度、詞匯學習與習得等問題),對福建農林大學金山學院2013級本科英語專業(yè)一年級學生共99人進行調查,然后對調查結果進行統(tǒng)計分析。關于詞匯學習的重要性,學習者一致認為,詞匯學習非常重要,詞匯量的大小對英語水平有很大影響。93.6%的學習者認為詞匯學習存在難度但可以接受,就單詞的音、形、義而言,較容易掌握的是發(fā)音(占47.4%)和拼寫(占41.4%),較難掌握的是單詞的含義(占47.4%)。關于詞匯學習的有效途徑,學習者的排序各有不同,值得注意的是,有43.4%的學習者把背誦詞匯書籍作為最有效的途徑,其次才是課堂學習、課外閱讀、看電影等。關于對綜合英語課的認識,學習者最想學的和實際學習的情況基本相符,選擇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的人數不相上下。在綜合英語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學習者認為,讀對單詞學習最有幫助,其次是寫譯和聽說。大部分學習者(74.7%)認為綜合英語課的生詞數量適中,但對于課堂上學到的新單詞,大部分人(56.6%)只是偶爾運用在說話、寫作中。有70.7%的學習者經常遇到似懂非懂的單詞,大多數的學習者(44.4%)偶爾會運用構詞方法來記憶單詞,遇到新單詞會判斷學習的深度的人數占55.6%,不會判斷的占44.4%。當遇到生詞時,立即查字典的占總人數的31%,過后再查然后記住的占總人數的20%。調查結果表明,獨立學院英語專業(yè)一年級學生對詞匯學習的認識是正確的,但他們的詞匯學習存在困難,而綜合英語課普遍受到認可,因此綜合英語課應當對詞匯學習提供幫助。有很大一部分學習者是通過機械的方法來記憶單詞的,說明他們在學習單詞時存在急功近利的心態(tài),單詞掌握不牢固。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認識自然習得的好處,提供自然習得的途徑。學習者認為閱讀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最有效,可是學到新單詞卻很少應用。針對這種情況,教師一方面要充分利用閱讀促進學生學習單詞,另一方面要加強學生語言輸出的鍛煉,使聽說譯寫發(fā)揮最大作用。該調查還反映了獨立學院英語專業(yè)一年級學生的其他問題,如,不會運用構詞規(guī)律致使單詞記憶變得困難,不會判斷學習的深度導致學習效率不高,“遇到生詞立即查字典”可見生詞對學習者形成了閱讀障礙,“過后再查,記住單詞”的人數不多,說明學習者學習不夠勤奮。
三、啟示
為什么運用游戲
1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語言學習是一種比較抽象且相對乏味的過程,又加上英語對于中國學生來說屬于外語,這與本族語以及二語學習者比較而言,中國的英語學習者會感到相對困難一些,原因有很多。游戲教學是在教學中盡可能將枯燥的語言現象轉變?yōu)閷W生樂于接受的、生動有趣的游戲形式,使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將單調甚至沉悶的課堂氣氛變得活躍起來。
2促進學生英語運用能力以及花與交際能力
做游戲的過程其實是學生之間針對一個教學任務用英語進行相互協(xié)商、探討問題從而得出更好結果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可以采用兩人一組,或者是幾人一組。而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可以加入學生的討論從中發(fā)揮更加積極的作用,協(xié)助學生之間的交流,進行一些語言上的鼓勵與支持,幫助他們克服一貫的緊張情緒,使其積極參與到學生熱烈的討論中去。由此可以促進學生語言能力、交際能力和邏輯運用能力。
3利用游戲幫助學生復習已學知識
比如說,先給學生分組,根據一個語言范圍,要求學生按照范圍說盡可能多的已經學過或者閱讀其他一些文章而學到的單詞,說的最多的組別獲勝,而說出最少的組別需要表演節(jié)目。例如,如何來描述人和物體的外表,學生可以積極地回憶已經學過的有關描述外表的詞,如curlyhair,chubbycheek,等等,然后要求他們描述一個同班同學的外貌,最后讓大家來猜測,猜的時間用的最短的就是獲勝的組。這個也可以調動大家的積極性,讓更多的同學加入到游戲當中,巧妙的將游戲和所學知識結合起來,讓課堂變的不那么壓抑與枯燥。
游戲教學原則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1制定教學計劃
課堂教學中游戲的應用只是為教學計劃的實施提供了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師的工作重心應該將游戲與教學內容有機合理的融合到一起,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游戲的選擇固然重要,課堂中如何將游戲融入到教學計劃中還需要慎重考慮。
2游戲要靈活應用
在進行游戲教學的時候要根據每節(jié)課的時間合內容進行靈活的安排。沒有必要每節(jié)課都安排游戲內容,或者每個教學內容都用游戲的方式進行。一般在課程中間的時候可以安排一個小游戲,這樣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可以在學生學習倦怠時振奮精神。
3課后評價工作
課后評價是教學步驟一個非常重要也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它的結果直接關系著整個教學內容和目標的制定和實施,但正是這部分也是很多一線教師最易忽視的一部分,所以應該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視。在具體評價工作中,老師需要分別對他本人以及全班進行評價與反思。對自己的評價可通過工作日志的方式,而對全班同學的評價可通過日常采訪,發(fā)放調查問卷,或者進行一個小測試,統(tǒng)計一下通過游戲授課是否確實促進了教學目標的實現。
任何在系統(tǒng)使用中,用戶需求肯定會發(fā)生變化。為了實現高度可擴展性和易維護性,本系統(tǒng)采用MVC架構的B/S結構設計。所有邏輯都在服務器端完成,這樣版本更新時可節(jié)省客戶端升級維護成本。系統(tǒng)采用作為服務器端開發(fā)語言,SQLServer2008作為數據庫管理引擎,IIS作為Web服務器。系統(tǒng)采用三層架構。其中,View層用于構建系統(tǒng)界面,搜集輸入輸出程序運行結果,實現與用戶的交互。BLL層用于封裝所有的系統(tǒng)功能,調度View層的顯示。DAL層用于對數據庫和配置文件進行讀寫,負責數據交互。Model層,用于描述實體數據往來于各層之間。
2.數據庫設計
在數據庫設計過程中一直以BC范式為規(guī)范,既避免數據冗余,又避免數據間的函數依賴。每個數據表都采用自動增長的整數作為主鍵,既可避免實體重復,又可方便建立索引提高檢索速度。
3.系統(tǒng)實現
(1)DAL層和Model實現
LINQ是VisualStudio2008和.NETFramework3.5版本中一項突破性的創(chuàng)新,它通過將面向對象編程的準則應用于關系數據,簡化了面向對象編程與關系數據之間的交互。LINQtoSQL層:LINQ可以快速創(chuàng)建基于數據庫表結構的對象,并根據表之間的關系,創(chuàng)建對象之間的聯(lián)系。它實現了對數據庫表的操作和表與對象之間的映射。通過LINQToSQL類可以快速構建DAL層和Model層,構建完成后,能夠以面向對象的方法來調用數據實體,以類SQL語法來訪問數據庫中的數據。LINQToSQL類為構建DAL層和Model層提供了一種快速方法。
(2)BLL層實現
BLL層是基于DAL層和Model層的構建,構建原則是,為每一個數據表建一個類,專門處理和數據表的各種操作,包括數據增、刪、改、查和系統(tǒng)邏輯功能,類的方法對應一種操作。系統(tǒng)新增功能時,只需在添加類或者方法,就可以在不影響現有功能的前提下實現新功能。
(3)View層實現
View層的實現采開發(fā)Web應用程序,通過各種WebServer端控件實現用戶的輸入和結果的輸出。由于BLL層實現了系統(tǒng)的所有商業(yè)邏輯,View層的開發(fā)人員可以專注于系統(tǒng)界面的美化和用戶體驗的改善。
4.結束語